張家界民族
居住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1:41 來源:yxfuhua.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四)居住
【土家山寨】 土家族同姓而居的自然村落(亦有雜姓居者)。其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亦有建于半山腰者。清以前,土家與漢族村落之間立有界碑,刻有“土蠻不許出境,漢人不許入峒”的銘文。村寨四周,多古樹環抱,人稱“風水林”。寨建筑由吊腳樓、擺手堂、茅屋等構成。土司官衙樓閣高聳,畫檐飛角,舍把頭目與平民百姓則茅屋蓋頂,竹籬為壁。擺手堂立于村寨之中。“各寨有擺手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之靈和土司王之陰魂。其堂不高,但飛檐翹角,中設有祖先神位和土司王神位。寨中房屋布局自然,隨人所定。山寨亦有小大之別,小者十幾戶,大者上千戶。寨與寨之間相距兩公里左右,亦有間隔五公里之余者。寨中除土官外,亦有各族之族長,一般由老者擔任。
【土磚】 用粘土制成的磚,民間建房材料,呈長方體,厚約13厘米,長約30厘米,寬約16厘米。其制法:先用木板制成磚模,挖粘土填于模具內,用木捶夯實,拆下模具,將磚坯曬干即成,此磚可保持數十年不壞,且擋風寒。
【人字棚】 又稱“埋叉棚”。其屋為木、草結構,無窗,全屋只需三根木頭即可搭成。先將兩根木頭之一端交叉,用一繩綁緊,另一端分別埋于地中,使其立成“A”形,叉口向外。再用一木斜擱于叉上,用繩系牢,另一端亦插于地面,成“木”形,兩面均綁扎一些木條與叉柱平行,亦分插于地面,木條上再綁一些細木條或竹條,其上以“茅扇”依次疊輔之,即成。以叉口為門,有的編織柴荊作門,有的則以茅扇為門,以擋風雨,人居其間,門口為火塘,其內綁一木框,上鋪草以作床。此屋常以土坎為后壁,依坎而建之。今此屋雖存,但均作為防獸防盜之哨棚,而無人居住。
【干欄】 土家族古代的住房形式,其特點:“依樹積木,以居其上。”明代田汝成《炎繳舊聞》載:“舍,茅而不涂,衡極為閣,上以棲人,下畜牛羊豬犬,謂之麻欄。”其形制:分上下兩層,多用木、竹做樁柱、樓板和墻壁,近代也有用石塊、磚和土從地面筑成墻壁的。房頂用杉樹皮、茅草或瓦片等覆蓋,樓上住人,樓下喂養牲畜,安置碓、磨,堆放家具雜物等。今日土家吊腳木樓就是這種古代“干欄式”住房的發展和演變。
【火坑】 又稱“火塘”,多設于堂屋之左側。先于地面挖深0.6米,長寬各0.8米的土坑,輔以火灰,正中架一鐵三腳架,坑之四周用青石條砌成,再鋪以樓板,與火坑青石平齊,約高0.3米。平時燒火均于三腳架下,人可以四周向火。舊時,土家人還用草繩編有“草蒲團”若干,供家人坐用。冬天,飯菜多在火坑中烹煮,對于火坑中的三腳架,各族人民都十分敬重,不得用腳踏,不準在其上烘烤尿布或褲子,亦不準隨便移動三腳架,相傳它是祖先神靈的象征。
【火炕】 土家族懸于火坑之上的木架。火炕為一方形木架,長約1.2米,寬約0.6米,架中另有二、三條木枋,間隔排列。一般距地面約1米多高,懸于二樓的“筋條”上。火炕之功用于土家人而言相當重要,一切臘制食品均離不開它。有些土家人還常用火炕懸吊鼎罐以烹煮食物。一般土家人的火炕均可懸幾十年,常被煙火薰烤得烏黑閃亮。
【正屋·廂房】 “正屋”,一般指一式三間的房屋,其特點是有兩扇大門,其屋瓦走向一致,與正中堂屋渾然連接一體。“廂房”,又稱“偏房”,是在正屋的左或右邊再加修的房子。其屋瓦的走向與正屋不同。家人居住有一定的俗規。根據家中人口,先正后偏,先左后右,再轉角樓。若三代同堂,家中有兩個已經結婚的兒子,則祖父母住“博兜”房,父母住偏房,大兒住左邊正屋,小兒住右邊正屋。若還有未出嫁的女兒,則居轉角樓。以上住的方式,不得隨意更換,否則便被人們認為不懂規矩。
【博都·馬屁股】 對房屋的一種稱謂。“博都”,土家語音譯。指堂屋后面的小房間,它與神龕僅一壁之隔。“馬屁股”,指偏房的旁邊再接的一間屋。其特點是比一般正屋和偏房矮,其屋瓦只蓋一個斜面,與正屋的屋瓦傾斜方向相垂直,順著房屋的排列方向傾斜。土家人視房屋為一匹馬,吊腳樓有如馬頭,“馬屁股”房處于“馬”之后。博都一般由家中老人居住,是對老人的尊敬,使之與神堂相鄰。“馬屁股”一般不住人,作雜物房或安碓置磨用。
【杉皮屋】 其房屋結構與茅屋同,只因其屋頂以杉樹皮蓋之,故而得名。杉樹皮輕便,耐雨雪,以之蓋屋,較茅草要好。其制法:從剛砍倒的杉木上剝取整塊樹皮,一般長約2米,壓平,曬干。先于屋頂上架灌木,其上綁以圓木條,再密密地將曬干的樹皮鋪上兩層(亦有蓋3到4層者),分別用鐵釘釘牢,其上壓蓋一些石塊,以防暴風掀翻。
【石板屋】 即屋頂蓋上薄石板以作瓦,故名之。市境內有的地方其石頭多為層積巖,每層厚薄不等。采薄石片若干,大小不一,最小者不宜小于0.l平方米。均勻地鋪蓋于屋頂上。此多因石片得來方便而致。
【茅屋】 主要因其屋頂用茅草蓋成而得名。據舊志載:“原日土官署綺柱雕梁,磚瓦鱗次。百姓則叉木架屋,編竹為墻。舍把頭目許豎梁柱,周以板壁,皆不準蓋瓦,違者即治僭越之罪。俗云:‘只許買馬,不許蓋瓦。”’舊時因土司的強橫,土家族百姓及其他各族人民均只能住茅屋。茅屋結構簡陋,多為三柱無瓦,一式2至3間。屋頂用圓木材綁于檁上,再用細木條或竹條密鋪于上。取茅草成小束,密系于竹竿成排,俗叫“茅扇”,一束束依次疊鋪,用藤系牢以作瓦。茅屋四壁用小竹條夾成,其上敷泥作墻,以蔽風雨,屋內居住同于瓦屋。此屋土家人又稱“千根柱頭落地”。現在此屋已不多見,人們大多住進了瓦房。
【竹籬】 即用竹子夾成的籬笆,多用于作房屋四周的圍欄或用以圍菜園用。其形制:先于地上打木樁數根,于木樁上橫綁上圓木條3、4根,再取小山竹繞圓木條,密密夾之即成。另一種形式不用木樁,只需將山竹條交錯斜插,一端插于地面即成。
【泥壁】 為貧窮百姓房屋的“墻壁”。先如圍籬笆一樣,將山竹條夾緊,再用草筋、泥巴和石灰攪勻,將其糊于竹壁上.待干固后,可擋風雨而不軟化。一般可維持3至5年。
【吊腳樓】 尤以土家人和苗胞喜愛居住“單戶獨居,聯戶合寨”,這是土家苗胞民居的特點。苗族多在依山傍水的高埠處結寨而居,故有“土鄉苗寨”之說。其住宅往往是一戶一個小院,戶戶相連不相通。其修筑以“吊腳樓”居多。吊腳樓上層住人,下層多為牛欄豬圈。
【轉角樓】 俗叫“走馬轉角樓”。境內各民族所喜愛居室建筑,一般由正屋、偏屋、木樓3部分組成。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間,每扇有3柱4棋,4柱5棋.5柱6棋或7柱8棋之分。正屋當中一間稱堂屋,為敬祭祖先和迎接賓客之所;左右兩間為火炕屋和住人;兩頭稱偏房,俗稱“磨角”,又叫“馬屁股”,作灶房或磨房之用。緊接磨角處,一方或兩邊就起“轉角樓”,其樓一般為三扇兩間,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多為主房、閨房、書房或客房;下為倉庫或磨房。其前方多修飾檐,其頂正前兩角翹起,飾以龍頭魚尾,氣勢雄偉。不論是正屋、角樓,其屋脊正中多以瓦片砌成梅花或堆成品字形,兩端翹角。正屋除堂屋朝外開門外,其他房間一般不朝外開門,多由堂屋內的側門進出。
【四合院】 多見于白族和客家人聚居區。“四合院”加“八字曹門”由白族先民故居“三廂一照壁”住宅演化而來。此格局以正屋、橫屋、二屋組合成“天井式”建筑,門窗全向天井開,靠天井采光。若是數代同堂一鍋吃飯的大戶人家,是天井一二連三相迭進,故大院的“三重堂”、“四重堂”,往往就成了住地的特稱。四合院周圍砌防衛性的土、石墻,或栽植荊棘作“蕃籬”。院屋前的空曠地多用巖板鋪蓋,俗稱“巖塔”,專供曬物打場用。巖塔前沿一側修“八字曹門”,多用柱杉排扇豎立,安有一間兩扇大門,上蓋青瓦,左右連接圍墻,與橫屋連通,恰似一個小城門。橫楣上還書其姓氏堂號,如“九經堂”、“三槐堂”、“知音堂”等或上掛匾額。左上方掛木雕非人獸頭像,俗稱“吞口”,寄托主人驅惡求福之意。白族房屋屋脊,只兩端多搬爪稍高,中間不砌任何花樣。正屋間間前面均可開窗門。
【風水樹】 張家界民間居住習俗之一。流行于各民族之中。山區農村村寨旁,必培植一些古老高大的常青樹,如香障、翠柏、蒼松等,稱為“風水樹”或“屋場樹”。民間將此類“風水樹”視為保護樹。是一個屋場或村寨興衰的標志。樹齡長,人則長壽。諺云:“村旁有大樹,林內有壽星。”樹木枝葉繁茂則人丁興旺。樹冠形如傘蓋庇蔭面大,則會出貴人。有的村寨還立有保護“風水樹”的村規民約,賦以神秘色彩,若是破壞“風水樹”,便會得罪樹神,招致不祥。其實是一種神道設教的保護措施。
【畫梁】 即對梁木進行加工、繪制。木匠制梁,先用斧削去樹皮,制成四棱方柱形,主人須于工場上用紅布鋪地,不讓樹皮刨花飛落于地。制好后,再在梁木中央鑿一圓孔,其木渣主人需用衣服兜接,不得濺落于地面。再用布包上朱砂、銀子、茶葉、米,滴上酒,填塞于圓孔內。圍繞圓孔畫一朵蓮花或八卦太極圖,其圓孔內再綴緊數十根五色布條,有如流蘇狀,梁木兩端分書“乾”、“坤”二大字。緊接著從正中向兩端依次釘上親戚贈送的銀質“梁泡”。畫完梁后,木匠須在梁木兩端“開口”以鑿榫,且須邊開邊唱:“先開東,主東金銀滿堂中,后開西,主東騾馬叫喜喜……”開梁口的木渣,亦需主人用衣衫跪接,用布封包,珍藏于箱底。
【偷梁】 土家地區一種建房習俗。堂屋頂梁木是備受尊重的,卻不能從自家山林中砍伐,而必須去“偷”。一般屋主人親自上山,帶上至親好友,去別人山林中任意挑選。所需梁木不僅要求粗細適中,挺直,而且還需選擇樹梢分叉的樹,這意味著“發枝發叉,家發子發”。砍倒后,樹必須靠山倒,以示“步步高升”,樹剛著地,主人即燃放鞭炮。再按長短需要取材,而后用紅綢系于中間,兩人或四人抬回,中途不得休息,須一口氣抬回屋場。有的地方還要專門抬著梁木到樹主家走過以“討罵”,若樹主人不罵,就是不懂禮,罵得越兇越厲害,屋主人越高興。因為樹主罵后,其梁木的邪氣已消失,就可放心架于中堂之上了。另外,梁木進屋場后,不許任何人跨過或踩踏,以求吉祥。
【相土】 又叫“擇屋場”,認為,屋場的好壞,關系到居住者日后家業子孫的興旺發達與否,故對屋場有一定的選擇。(1)看“龍脈”。龍脈即山勢的走向,若數條山脈聚集一地,則此地為建房之風水寶地。(2)看環境,若有山成弧形,半環抱于某處,亦為佳地。(3)觀鳥窩。一般以喜鵲窩的開口朝向確定房屋的朝向。舊時,人們亦有請陰陽地理先生來選擇屋場者。地理先生總會用羅盤測定龍脈走向,山勢吉兇,從而對屋場加以選擇。
【種瓜卜居】 建房之前,往往在農歷年前要先看好屋場,到大年初一時,便在看好的屋場上種下南瓜種,半月之后,如果南瓜種發了芽,便認為這屋場好,可以建屋,若沒有發芽,則需另選屋場,再以種瓜的方式進行占卜。這種習俗源于舊時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因為這種生產方式需要選擇土質肥沃的山地,故人們以“種瓜”的形式來選擇屋場,久而成俗。
【排扇】 民間傳統建房屋多為四扇三間式,亦有五間、七間不等。所謂“扇”指用木柱3至5根,以木方與柱棋鑿榫相接的屋架之主要構件。“排扇”即木匠將制好的木柱、斗方、柱相互接榫,組成一組構架的過程。當一組組構架(“扇”)都安裝完畢后(一般3間屋需4扇,5間需6扇,以此類推),則需要立扇,即將木架按一定距離豎立起來,再用橫枋、梁將各扇連接,即成屋架。此時所需人力最多,大家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方可將大屋立起。
【匾】 土家族、苗族居住與建房習俗。匾,用上等飩木、樟木等制作,其形為長方形,長約1.6米,寬約1米。匾有木框,其中舊時鑲以木板(今日多鑲以玻璃鏡子),木板四周雕以吉祥花紋圖案或諸神像;其上沿正中,鑲嵌一面直徑約10厘米的圓鏡,俗稱“照妖鏡”,以驅邪避兇;其正中,刻有四個大字,如“竹苞松茂”或“華堂生輝”等,多用上等油漆刷過,有的則鑲金嵌銀,十分富麗堂皇。匾一般懸掛于堂屋正中,神龕之上,多由至親賀贈,若匾比較多的,則堂屋一排橫列,再多者亦可懸于大門楣上。匾亦是一種榮譽的象征,人們往往以其量多質高而夸耀于人。
【梁泡】 土家族地區嵌于梁木上的具有一定神秘含義的裝飾品。“梁泡”為銀質薄片,圓形,大如碗口,四周成鋸齒狀,其整個形狀有如太陽圖案,不僅包含著紅日照堂,光明、溫暖等祈求吉祥之意,還包含著一種原始的太陽崇拜意味。“梁泡”一般是由至親作為賀禮以贈,一根梁木上以“梁泡”之多顯示家業的興旺和人丁的興旺。一些親戚不多的人家為了面子,亦有自己買梁泡來爭榮的。
【梁彩】 土家族、苗族地區一種建房習俗。即指掛于梁上的各色布匹。上梁之前,各親友有以贈彩布為禮者,主人先將各親友所贈之彩布掛于梁上,以向眾人炫耀,上梁后再收藏好。今亦有于梁彩上貼大額鈔票以炫耀者。
【朝門】 又稱“曹門”,土家族大姓之族庭院外設的門。一般庭院四周圍砌以石墻(或磚墻).在正對大門的地方再建一座門。門兩側以兩塊巨形青石條立成,下托以石墩,再用一巨石條橫臥,其上建門。門框頂上搭有人字木架,架上蓋有瓦,其檐高翹,人字架之兩側,亦蓋以瓦,亦有高翹之瓦檐,遠望,有欲飛之勢。其門為兩扇二環門。門下是一巨型青石條,以作門檻,較高,約0.5米,門后安有木栓,往往比較粗大,顯得堅固結實,給人以安全之感。
【上梁贊】 土家人修新屋上梁時請歌師贊梁,歌師就是修屋的木匠。木匠在天未亮時,手執斧頭和公雞在主梁邊口中念念有詞,叫做“祭梁”。天亮后,兩位歌師端著茶盤,盤內放豬肉、酒壺、酒杯、粑粑,從堂屋兩邊中柱爬上梯子,上一步唱幾句贊詞。梯子上完,兩人站在主梁上點酒、然后贊酒,從一杯酒贊到十杯酒,如:“十杯美酒點完全,衣食不在懶人邊,夫唱婦隨勤生產,幸福生活萬萬年!”酒點過后,開始贊梁,兩人一唱一和,大都是祝賀主人家吉祥之詞。贊詞是七字句,講求押韻。贊梁畢,歌師拿著兩個大粑粑,問站在梁下主人家;“要富還是要貴?”主人家說:“富貴都要”。歌師拋下第一個粑粑時贊唱:“要富賜你富滿門,五谷年年得豐登;六畜興旺樣樣好,金銀財寶墊墻根”。主人家手接第一個粑粑。歌師拋下第二個粑粑贊唱:“要貴賜你出貴人,又能武來又能文,文能獻策安天下,武能衛國保和平”。接著歌師將帶上去的粑粑向東、南、西、北四方拋下,讓看熱鬧的人在地上搶粑粑,然后將親戚朋友送的搭梁布掛在梁上,此時鳴鞭炮,歌師從梁上沿梯而下,向主人家作揖祝賀。
【踩財門】 就是對大廈落成表示慶賀的一種儀式。屋主要事先請幾位能言善辯的人,扮成“文曲”、“財帛”、“紫微”、“南極”、“送子”等天上的星官,在木匠剛將大門安好后,即舉行該儀式。“踩財門”這天,賓客云集,主人大擺宴席,張燈結彩。眾“星官”于天明之際于屋外敲門,木匠師傅則在屋內與眾“星官”進行問答,問其何時何處動身啟程,來此何事,給主東送何賀禮等問題,眾星官一一作答,如送財氣、狀元郎、壽辰、子孫等,完畢后,主人燃放鞭炮以敬眾“神”,此時,親戚好友,均來“踩財門”致賀。主人一一相迎,接受賀禮,并設宴招待眾人。
【筋條樓】 土家人用于鋪樓的木條。土家人的天樓常用此鋪就,一般僅鋪前半間,后半間則鋪樓板。筋條多為四方體的木條,切面長寬各4厘米~6厘米粗細。鋪樓時多間隔3厘米左右鋪排,用鐵釘固定。其功用可以堆放和烤干谷物,亦可吊火炕,但主要是便于柴煙散發出去。
【擺手堂】 土家族村寨祭神的殿堂,亦為土家族人民公眾聚會娛樂的場所。其位置在土家山寨之中心,因其為土家人跳擺手舞祭神之建筑而得名。堂前為用石板或鵝卵石鋪就的大坪,俗稱“擺手場”,坪之前沿長有參天大樹,稱之為“神樹”(擺手時在樹上掛上五彩紙花或絹花,又稱為“花樹”),兩邊立有高大旗桿,一根懸龍旗,一根懸鳳旗。殿堂高3米~6米,用三人合抱之巨柱數十根立于地,柱上有雕龍盤繞、金鳳飛翔,俗稱“龍鳳柱”。堂前正門上方,懸一巨匾,上書“擺手堂”三個大字。正門兩邊懸一副對聯:“守斯土,撫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擺手;封八蠻,佑八蠻,八蠻疆地風調雨順,共慶豐年。”門楣、窗欞上均刻有花鳥蟲魚等圖案。殿堂之屋頂皆飛檐翹角,梁上、飛檐上均彩繪著飛鳳追云,雙龍戲珠圖案。堂內寬敞明亮,上無樓板,為空心建筑。對著正門的板壁下,長排神案并列,正中供著“土王”等祖先神靈的神位。整個“擺手堂”,遠觀像一展翼欲飛的彩鳳,兩翼屋檐高翹。正中屋檐亦翩然飛騰,正中屋脊的尖頂如珍珠成疊,燦然生輝。每逢重大節慶議典,全寨男女“披五花被錦,帕首,擊鼓鳴鉦,跳舞歌唱。歌時男女相攜,蹁躚進退;故謂之擺手”。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