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动态图_美女写真伦在线播放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_被夫上司持续侵犯7天

日常生活

桑植縣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

更新時間:2018-03-19 12:27:03 來源:yxfuhua.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的農耕時期,千百年來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質樸生動的歌詞、豐富多變的曲調以及別具一格的襯詞襯腔等獨特藝術魅力感染著人們,被譽為“金色的旋律”,吸引了國內外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專家、學者來桑植采風和研究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品種繁多,內容極為豐富,已搜集1萬多首。按曲調分為山歌、小調、號子、儺腔、禮儀歌、風俗歌、花燈調、薅草鑼鼓、革命民歌、兒歌等。目前已整理出版山歌、小調、號子、花燈調等2300多首,其中山歌1400多首,小調300余首,號子100多首,禮儀歌60多首,風俗歌300余首,花燈調126首,薅草鑼鼓40余首,革命民歌80多首。著名歌唱家宋祖英2003年在維也納個人演唱會上演唱《馬桑樹兒搭燈臺》。2009年,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播放桑植民歌專輯,并在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節演出,受邀赴聯合國進行表演。2010年,桑植民歌聯唱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類)調演。2011年,在首屆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宣傳評選活動中,桑植民歌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大約起源于元朝初期,據考證,桑植白族始祖為躲避戰亂來桑植,在當地繁衍定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白族獨特的民間舞蹈——白族仗鼓舞。它廣泛用于游神、廟會、節日慶典、祭祀、慶賀豐收等民俗活動中。桑植白族仗鼓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三十二連環”、“四十八花槍”等套路,節奏明快,粗獷樸實,具有白族舞蹈與桑植土著文化結合的典型特征,為大湘西地區所獨有,尤其是桑植隸屬于國際旅游城市張家界市,白族仗鼓舞成為張家界旅游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6月9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2011〕14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上公示,桑植白族仗鼓舞榮列其中。

桑植花燈戲
桑植花燈戲起源于春秋戰國,繁榮于清。質樸、古敦、粗獷爽朗、歡快活潑、風趣詼諧,構成了桑植花燈主要的藝術風格。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種類繁多,有文花燈、武花燈、拐子花燈、老人花燈、豐收花燈等。桑植花燈唱腔大量運用襯腔,曲調小巧細膩,明快流暢,富有表現力和生活氣息,突出地方風味。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生活氣息。其代表作《八大塊》被納入原湖南文藝學院舞蹈教材,《四季花兒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桑植花燈戲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起源于桑植民間祭祀活動。桑植白族始祖與元宋末元初避戰亂來湖南桑植落腳,安家落戶與當地土家族苗族等人民共同生產生活,桑植白族后裔為紀念祖先,創造了獨特的民俗活動——游神。游神分大游神、小游神,有請神、娛神、賽神三個過程。其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精神探討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為研究桑植白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等提供了一塊“活化石”,對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和諧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桑植儺戲
桑植儺戲起源于原始、粗獷的祭祀儀式,經過漫長時期的傳承和演變,發展成為民間戲曲。桑植儺戲有高儺、低儺、三元儺之分,其中三元儺為全國獨有。這種歷史悠久而又廣泛深入人心的民間藝術,被當今中外一些學者譽為藝術的奇跡、科學的寶藏,是“舞之源”、“戲之始”。桑植儺戲經歷幾千年,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體系和表演風格,其獨有的文藝價值、民俗學價值、民族價值、美學價值具有濃郁的政治氣氛和地方特色。桑植儺戲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研究古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桑植儺戲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