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动态图_美女写真伦在线播放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_被夫上司持续侵犯7天

張家界衛生

中、草醫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16 來源:yxfuhua.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一)中、草醫
【草醫】
 境內草醫源遠流長。解放前人民防治疾病,依賴民間草醫用家植或上山采集的草藥和傳統療法治療創傷、骨折、瘡皰潰瘍、勞傷吐血、婦女病、風寒關節痛、中暑、傷風、腹瀉、昏厥、小兒驚風、疳疾等病,都有很好效果。民間草醫,一般多不以行醫為職業,被稱為草藥郎中或藥匠,也有以醫為業,走鄉串寨的草醫,稱“走方郎中”。他們多有治療某些疾病的絕招,在一方享有盛名。如大庸(今永定區)民國初年,住三家館的吳宜人,以能斷指再植而遠近聞名。又著名外科郎中雷仙,民國初年夏天在縣城遇見官尹鄉吳姓老人上街賣貨,中暑昏倒,人事不知,雷仙急取三梭針刺穴放血,病人很快醒來,救得了小命。民國18年縣城內徐運儐的9歲女徐紹玉,端午節吃粽子得病,父母用小藥方治療無效,也不介意,第二天拂曉,遍身發烏,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急請精于推拿的姚萬卿,用蔥白生姜汁,在合谷、少商、委中等穴進行推拿,兩小時后,紹玉嬉戲如常,不費一分錢,手到病除。草藥的藥源豐富,方便、經濟、藥效也好,如用大豆和甘草可治某些藥物中毒,用水蜘蛛治喉蛾,用艾炙臍心,治小便癃閉等均見效快。且民間流傳的傳統療法易于掌握運用,一些常見的小傷小病、瘡瘍等,草醫多將草藥和服法告訴病人,讓他自己去采藥治病,既省事又不必再求醫,故不少農民都能用草藥治療刀傷、蟲蛇咬傷、瘡皰等病,一些草藥治病的知識技術便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于有一技專長,身懷絕招的草醫則多屬世代相傳。如溫塘羅氏,精于外科的骨傷。父子相傳達六代,到羅秉周仍精于槍傷和骨折,能用梧桐樹接骨,聞名全縣。溫塘何氏,五代相傳,專治外傷和推拿,燈火治療小兒疾病有絕招。民國初年,永定鎮龍某半歲兒患燒熱泄瀉,醫治半月無效,請幾個中醫會診,亦束手無策,后接溫塘何氏第四代傳人何林翰醫治,何診視后說:“小兒雖病重,還可救。”遂用推拿燈火治療,一小時小兒啼哭索奶,兩日痊愈,眾醫皆敬服。民間治婦女月癆及流產、燙傷等病的草藥和方法,也有為婦女所掌握的。有些家傳的習俗是:為使外人不得其秘,多傳媳不傳女。如清末關門巖的覃常備,擅長草藥治月癆病,已傳五代兒媳。民間郎中的某些草藥秘方也有感恩圖報而傳授的。民國16年永順一老婦十分感動,便將治婦女月癆病的草藥秘方,傳授給田家的女兒田好妹。此后田好妹用此秘方治愈縣內外婦女月癆病達百余人。解放后,永定全境草醫由1952年的150人增長到1970年的286人。1959年后曾在民間廣泛開展采風訪賢,挖掘和推廣民間醫藥。縣人民醫院用民間驗方,吳芋、大黃、胡連、生南星研末,調成糊狀,敷兩足心,治療500例腮腺炎,療效達90%以上。沅古坪盤塘大隊用草藥治療宮頸炎病人56例、滴蟲性陰道炎11例、子宮脫垂病人4例,均收到良效。大庸所前坪大隊合作醫療站用民間藥方雞矢藤制劑,治療腎絞痛、腸胃炎等病15例,鎮痛快、療效好。城郊公社大庸橋大隊社員田鳳姑,用祖傳草藥秘方治燙傷,每獲奇效。如1973年9月武漢部隊青年司機石明祥,出差來庸,因汽車失事起火,頭面到胸部和兩手均呈深二度燒傷,送醫院治療,病人灼痛不堪。田鳳姑用草藥嚼爛外敷,用藥后痛止,治療二十余天痊愈,傷處無疤痕,兩手指活動如常,回部隊仍從事司機工作。石為感謝,經組織同意認田風姑為義母并合影留念。同年冬,縣財政局陳良谷的兒子在榨油房榨油時,不慎掉進開沸的蒸鍋,整個背部及兩手燙傷脫皮,田鳳姑仍用草藥外敷一月瘡愈無疤。十多年來田的這一祖傳秘方,治愈燙傷數百人,但對藥方視為珍寶,秘而不傳。民間草醫解放后雖有一定發展,但民間醫藥正如俗云:“知者是寶,不知者是草”,要在實踐中善于識別與運用。且存在師傅傳秘便失去“獨尊”地位的事實,多不肯輕易外傳,以至某些民間的傳統療法和秘方、絕招,正逐漸湮沒失傳,值得及時設法搶救。桑植,1958年,民間草醫方清軒被省衛生廳批準為名草醫。1969年縣衛生局組織調查組,到全縣20多個公社采訪民間草醫,收集單方、驗方、秘方五百余條,編印<中草藥簡易驗方集>上、下冊7000本,發至各醫療單位。從四百多味草藥中篩選出二百余種展覽,展出3期。1970年,全縣514個大隊建立合作醫療站,吸收1200名草醫為赤腳醫生,自采、自種、自制、自用中草藥十四萬多公斤,種藥四萬余畝。是年4月,《人民日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五道水公社土溪大隊赤腳醫生孫發寶等采、種、制、用中草藥,為群眾治病的典型事跡。據后來統計,全縣218名民間民族中草醫中,土家族154名,占70.64%;白族54名,占24.77%;其他民族10名,占4.59%。擅長中草藥醫療者,以內半縣居多。上街鄉草醫、縣紅十家會草醫診所主任向楚賢(土家族)等,是聞名遐邇的“草醫世家”。【民間醫術】 土家、白族草醫除用草藥偏方土法醫治跌打損傷、癆積腫瘤等病外,不斷吸取中醫中藥的經驗,發展民族醫藥技術,其診斷方法除“望、聞、問、切”以外,還有土藥敷診等方法。治療方法上除一般中藥的依法炮制、內服外用外,還用其獨特的提風、火攻、發泡、熏蒸、坐浴、燒艾、撲碗、刮痧、蛋滾、麝針、推按、打油火、拔火罐以及佩帶藥敷、封刀接骨、翻皮擅筋共數十種藥物或生理治療手法。有的人雖不是專業醫生,卻擅長一種醫術。民間醫術至今仍在流傳,主要是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和有一定的療效。其中針炙、火罐、按摩、推拿等,經過醫務工作者發掘、整理和提高,已納入現代醫院的理療科。【熱敷】 用紗布或毛巾在熱水中浸濕擰干后敷于患處,或用熱草木灰,或炒熱食鹽以布包之,或將布鞋底烤熱,在患處熨摩,用于治療初期的癤腫、神經痛、痛經、風濕痛、肌腱炎、關節炎等癥。【冷敷】 用毛巾放在冷水中浸濕,擰干后敷于患處,敷后即擦干。冷敷有消炎、止痛、止血、降溫等作用,可用于治療癤腫、淋巴結炎等急性炎癥的初期及高熱病人和組織內出血者。【刮痧】 適用于夏秋季因中暑或接觸穢濁物而發生頭眩、胸悶、惡心、肢麻、吐瀉等癥。其法,用光邊瓷器蘸香油刮頸項、胸背、肋間等處,或施術者用右手食指與中指彎曲,蘸清水夾扯患者上述部位點穴。刮痧或扯痧均以皮膚呈紫紅色為度。【麝針】 1.麝針的制作:捕獲香獐(香子)后,叩掉擋門牙,其牙長有1.5—2.5寸,呈半園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銳,齒內有骨髓填滿,挑出骨髓,從根部放入0.2~0.6克麝香,然后將根部用紅紙扎緊,再用銀制蓋封閉,把前端磨利即成麝針。2.使用范圍:土家醫以此針代替刀針,用以穿膿皰、癤腫、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發炎。譬如皰癤痛腫、流膿,用麝針刺破患處,使膿血排出,并稍加擠壓,膿盡則病愈;傷寒頭痛,用麝針刺百會、太陽、風池、印堂等穴,連續數日即愈。將麝針佩帶在身上,可避瘟氣,不生皰瘡。3.作用分析:麝針是土家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常用治療方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針有芳香化濁,通筋脈,行氣滯,散瘀血而達到消腫止痛敗毒的目的。4.禁忌:麝針有墮胎的作用,孕婦慎用;火氣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按摩】 運用手的有規律的活動,作用于人體皮膚、肌肉、肌腱等組織,并通過神經影響到大腦功能和內臟器官。適用于急慢性扭傷、神經痛、神經炎、周圍神經損傷等癥候。【撲灰碗】 1.使用范圍:撲灰碗是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燙熨療法。常用于由傷寒而引起的肚子痛、肚子脹、解稀大便、婦女小肚痛、肢體冷痛等病癥。2.使用方法:瓷碗1個,盛滿約70℃的灶中或火炕中的柴末灰,用一條濕毛巾蓋在灰碗上面,將碗口倒撲過來,把毛巾角打上結,包好碗口,即為灰碗。使用時讓患者平臥或仰臥,將碗倒撲在患者的腹部上,從上肚子至小肚子由左向右來回推動,幾分鐘到半小時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重換一個。每天2次,連續數日。可起趕氣、消氣、止痛之功。3.使用時注意:此法要特別注意溫度,溫度太高,燙傷皮膚;溫度過低,達不到治療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緊,不要讓柴末灰漏到肚皮上。有發燒、皮膚發炎、火氣重、腫脹的患者不適宜本療法。小兒出疹子不能用。【蛋滾法】 是用煮熟的雞蛋趁熱在患者肚子上來回滾動,使肚腸之風寒或毒氣或不化之物解除的一種治療方法。1.適應癥:本法具有溫里散寒、消食、吸毒之功,多用于治療小兒因風寒或停食而致的肚子痛、肚子飽脹或因誤吃毒物所致嘔吐、屙肚子、肚子痛等疾病。2.用法:鮮蛋煮熟,待不燙皮膚時,放在患者肚皮上來回滾動15~30分鐘。滾完后若將蛋去殼,在蛋清上見到紫色斑點,就說明毒氣已被吸出,病將愈。3.禁忌癥:本法不宜于蟲積或火盛而致的大便硬結、肚子脹、肚子痛等癥。【推抹】 是土醫使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推抹不需要藥物器械,經濟方便,療效顯著,尤其是小兒不愿吃藥打針,易接受治療。1.適應癥:推抹適用于風濕麻木、肌肉酸痛、中風癱瘓、肚氣痛、婦女痛經、咯吼、屙肚子、小兒發燒、走胎、腰痛、隔食、黃腫包、抽筋、夜尿、大便干結、昏迷、腦殼痛、面黃肌瘦等多種疾病。2.方法:推抹手法有推、拿、揉、搓、捏、摩、按等不同手法,與中醫的推拿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里介紹推抹七法:(1)開天門。醫生雙手拇指沾酒或鹽水,從患者眉中間向上推至發際,反復24次,叫“開天門”。每次推抹時首先要開天門,然后推別處;如不開天門,亂推會閉竅。(2)三水點穴。雙手拇指從眉間向太陽穴分推,每推3次在太陽穴處點按3下,反復7遍。(3)推黃經。推15次,從風池發際處推至井穴。治小兒眉眼不開、發燒、厭食。(4)男仆女翻。男的從腕關節背部向上推至肘關節,推10次,再從內側向下推3次;女的從腕關節內側向上推至肘關節,推10次,再從外側向下推腕關節3次。有退火敗毒之功。(5)推岑崗。推49次,從肘關節外側橫比方處向下推至虎口穴。治風寒受驚。(6)黃風入。推21次,從食指指根外側向指尖推,手指微屈。治肚子飽脹、隔食等。(7)推手穴心:從手掌內側橫線向下推至掌橫紋下端,推11次,有止血作用;如從下至上推,有止屙作用。【氣功療法】 用“入靜”和“調節呼吸”等方法,鍛煉身體,防治疾病。一般分為靜功、動功。二者均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效。【艾灸法】 點燃艾條,放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處熏烤,來回移支,使灸的部位有溫暖與灼熱交替的感覺,直至局部皮膚略紅為止。亦有用艾蒿葉搓絨成捻,點燃后直接觸及患處者。艾灸適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腹瀉、痢疾、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痛經、風濕性關節炎、小兒消化不良等。【拔火罐】 竹筒、陶瓷、玻璃制品、小搪瓷杯等都可用作火罐,常用閃火法拔火罐,即先讓病人露出要拔火罐的部位,將夾住的棉球蘸少量酒精,點燃后放入罐內,幾秒鐘后迅速將棉球抽出,隨即把罐瓶扣到患處,常用于治療腰腿痛、胃痛等疾患。【古代中醫】 明朝時永定有名中醫6人,如明末王宗遠,精內科,衛指揮使張某曾題額“龍宮真傳”予以嘉許。清朝時有名醫14人,9人曾著書立說。三岔胡先容研究張仲景、孫思邈等醫家著述,用于實踐,著有《醫方守約》三卷。張序茂著有《拯危備要》、《廣濟數篇》。胡先兆有《醫方濟世》十八卷。湯先兆著《湯氏醫案》三卷。曾道坤著《醫學體驗》。王植坤著有《傷寒論注釋》、《金匱要略注釋》十八卷。當時中醫多世代相傳或儒人多習醫,以濟世救民為實務,推動著中醫的發展。【民國時期中醫】 民國后,社會動亂,潛心習醫的減少,且重西醫輕中醫,一度提出“不準稱中醫師,不準辦中醫學校”等限制,防礙了中醫的發展。抗日戰爭時,縣政府為戰時需要,曾選調中醫成立“中醫戰時服務隊”。1940年奉命成立大庸中醫師公會,發動檢查縣內各藥店藥品質量的活動,對以次充好,出售偽劣品的藥店.呈報縣府作了處理。1942年9月呈請縣政府嚴禁抬神問藥,求菩薩開藥方的迷信,并對抗戰新兵和貧苦人民進行義診,開展中醫學術活動。1943年全縣中醫已達210人,在群眾中享有盛譽的有三十余人。醫理上形成以陳谷軒、楊松林為代表,溫補固本為宗旨的溫補派和以陳積元、張嚴儒為代表的以清涼祛邪為旨要的清涼派。兩派各有見地,其長處亦相得益彰。中醫均系個體經營,有掛牌行醫的,有自營藥店,坐常行醫的,或藥店聘名醫在藥店坐堂設診。有走方郎中,常年走鄉串戶上門行醫。名醫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仰,殷實之家請名醫治病都以轎馬迎送。收診醫療費無統一標準,時興送“利市”。民國31年(1942)6月,縣中醫公會定每一處方收2角的標準,但不少百姓仍沿承“利市”的習慣。利市多少貧富有別,富戶一般10塊銀元,貧戶很少,甚至不收“利市”。楊松林為縣政府一科長治好黃疸病,收利市50銀元,他給水井巖經濟困難的吳清廷治病,吳給銅元兩吊,楊堅辭不收,留作藥費。慈利,民國時期,專業中醫少。1949年6月,全縣從事中醫藥工作801人。其中,專業行醫的只221人,占27.6%;專營藥業的112人,占14%;亦農亦醫或兼他業的468人,占58.4%,專業中醫藥分布不平衡,以零陽、江埡、溪口、杉木橋、東岳觀等集鎮較多。民間稱中醫為郎中,無論貧富延醫治病,都盛情款待,并饋送診金或實物。不少文入學士,把自學中醫藥為人治病,視為一種美德。清末貢生黎民藩,宦游云南,擢升至龍州知府。他年過半百,絕意仕途,潛心醫術,成為一代儒醫。還有吳子潛、譚月僧、吳鳳翥、唐壽民、甘鳳山、李承容、于伯圭等名醫,醫術精湛,頗受敬重。在桑植,中醫中藥是明末清初由官家軍人中的醫官傳入的。因此,土民稱之為“官臣”、“官藥”。全縣有名望的中醫共有78人。清道光初年,江西樟樹鎮中醫程業文遷縣城西門口,開設程恒盛醫藥老店,此后世襲傳營業員二三百年。其子程福九著有《御纂醫宗金鑒》、編輯《外科心法要決》共3本,孫程潤吾著《寒溫條辨》 -至六卷,曾孫程九疇手訂《本堂要方》。民國時期由第5代孫程祖宜、程祖須繼業。清光緒六年(1880)江西吉安中醫王耀偕遷縣城正街鄭氏祠堂,開設同仁堂藥號,后傳子王潤生。光緒二十六年(1900)耀偕弟烈安開設同春堂藥號,后傳子王培生。民國26年(1937)陳明炎于縣城文昌街開回生藥號行醫。其時,鄉村中醫亦有發展。道光二十四年(1846),江西龔秉初于上河溪開藥店行醫,二十八年(1848)長沙楊章于瑞塔鋪開設藥店行醫,繼后于此地開藥店行醫的還有同治年間的黃緒晟、黃緒慶、光緒年間的陳天崇。光緒三十二年(1906)中醫鐘古軒于潮水河開設濟人國藥號行醫,民國9年(1920)遷入縣城。民國10年(1921),許德生于南岔開設德生藥號,黎士愧于咸池峪一設永昌林藥號,黎雨晴于碾子垉開設永昌馥藥店行醫。民國27年(1938)黃柏林于涼水口行醫。【解放后中醫】 1950年8月大庸縣人民政府政科曾兩次組織縣中醫考試委員會,對176名中醫進行考試,擇優錄用46名,由人民政府發給“中醫出診證明書”,成立縣中醫學術研究公會,民主選舉負責人,除組織會員學習時事政治、臨床知識外,還請老中醫楊松林、陳積元、羅石渠輪流講授中醫理論,提高中醫醫療水平。1952年2月,在人民政府廣泛登記有一技之長的中醫后,按中央關于《中醫學會章程草案》,成立大庸縣衛生工作者協會,會員231人。中醫當時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與西醫一道下鄉撲滅麻疹,把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紫草根貫仲湯”、“神砂六一散”等獻出,用于防治麻疹病。一些中醫師被選為縣與鄉人民代表,結束了中醫長期無政治地位的局面。1953年9月6日,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永定鎮10名中醫自愿組成第一個“協康中醫聯合診所”。三個月后,全縣相繼建立17所中醫聯合診所,各所開展中醫學術研究,定期由老中醫輔導學習業務。每晚由老中醫出題開展自由討論,答辯,凡臨床上碰到的疑難病例,亦在會上研討解決辦法,中醫都說這樣學一年,勝進一屆學校。慈利于1951年9月成立縣醫藥聯合會,下設6個分會,88個小組,103個聯合診所。1952年該會改為衛生工作者協會。1954年,將聯合診所的中醫四百余人,改吃統銷糧,使之專業行醫。并先后建立縣中醫院、中醫藥研究所、中醫學會。縣中醫院突出中醫中藥特點,發掘祖國醫學遺產,重點研究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先后治愈哮喘患者一萬余例。除國內患者外,并有美國、加拿大、丹麥、新加坡等外籍華人和僑胞來院求治。解放前夕,全縣專業中醫藥人員333人。到1956年,中醫藥人員747人。其中,有相當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的80人,占10.7%;有理論基礎而缺臨床經驗或有臨床經驗而缺理論基礎的420人,占56.2%;初學或半農中醫的247人,占33 .1%。縣衛生科根據在醫人員醫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先后采取以下3種方式培訓提高:一是先后選送120人到縣以上進修班或醫院學習;二是縣辦9期中醫學習班培訓學員785人(其中中藥班55人);三是鼓勵名老中醫擇優帶徒76人。到1987年,全縣專業中醫藥人員693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9人,主管中藥師6人,中醫(藥)師46人,中醫(藥)士250人(鄉村醫生未計入)。1951年2月,桑植縣成立醫藥聯合會,會員250人,理事長許德生,副理事長鐘以圣。1952年改名衛生工作協會,吸收西醫入會,轄瑞塔鋪、城郊、陳家河、上河溪、洪家關、利福塔6個分會。1953年響應政府“聯合起來”號召,創辦中醫聯合診所,私人資產(藥材、藥具、店鋪)折價入所,逐年還本,診所實行民主管理,自負盈虧,按勞取酬。時衛生科組織濟人國藥號、德生藥號、回生藥號聯合成立濟生藥號。與同仁堂藥號、程恒盛老店組成3個醫療隊到內半縣防治疾病,鄉村亦組織醫藥店鋪。1956年,批判以王斌為代表的輕視、排斥、打擊中醫的錯誤,縣衛生科首次選送龔倫顯等6名中醫去沅陵學習。全縣組成73個中醫聯合診所和兩個公私合營醫藥店。1958年一批中醫被吸入國家醫療單位,鐘古軒等9人通過技術考核,報省衛生廳批準為名老中醫。全縣二十多名老中醫帶徒增至30人。1960年,發動中醫為全縣12萬水腫病患者進行救治,自制“水腫糕”二十余萬公斤送到各病區。1964年開展中西醫學術交流活動,許德生、王培生、鐘古軒、龔倫顯分別給西醫和縣衛校講授中醫課。1969年,省州下放醫務人員與各公社衛生院醫生組成“針刺治療聾啞病人醫療組”,對全縣43個公社聾啞病人普查普治,收治聾啞病人1392人,有996人基本恢復聽力,99人能說話。1971年研究中草醫藥,區、社衛生院自采自制中草藥治療子宮脫垂、支氣管哮喘、燒傷、蛇咬傷、骨折等,取得較好效果。用針刺麻醉實行慢性骨髓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剖腹產、女性結扎等手術均獲較好效果。1980年,縣中醫院用中醫中藥理論方法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治療肥胖癥,效果穩定。1982年縣中醫學會成立,會員105人,理事長陳均圣,副理事長谷伏秋、龔倫顯、鐘以圣。1985年9月,縣衛生局、中醫學會等舉辦全縣知名中草醫人員經驗交流會,與會84人,收集中草藥驗方215個。1959年8月縣中醫院成立,1987年,縣中醫院用中醫中藥理論方法搶救危癥成功率達到90%,1988年,更名為民族中醫院。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