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动态图_美女写真伦在线播放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_被夫上司持续侵犯7天

旅游資訊

巴人是不是土家族祖先?

更新時間:2018-03-19 13:50:15 來源:yxfuhua.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關于土家族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古代巴人是土家族的祖先。這種說法,有沒有依據呢?
人類學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進化階段。1956年,湖北省長陽縣大堰鄉發現1件左側上頜骨連同2枚牙齒和1顆左下前臼牙齒的人類化石。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長陽人”屬于早期智人,距今約20萬年。鄂西南和渝東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學稱之為“早期巴文化”。
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期,“早期巴文化”在武陵山區演變達三千多年之久。“巴”是一個內涵和外延十分復雜的概念。巴地以渝東南、鄂西南為中心,南至黔東北、湘西北。所以,繁衍生息在武陵山區的各個民族被古籍稱為“巴”,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國、巴文化等概念。“巴”這個名稱包含巴地、巴人、巴國、巴文化等多層次的內涵,是一個復合性概念。“巴國”是先秦時期位于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諸侯國,亡于戰國秦惠王時期。“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并駕齊驅,但又互相滲透,故有“巴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稱。
“巴族”是中南地區的古代民族。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李紹明認為,廣義的巴人包括“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狹義的巴人只指巴國王族。巴人最早出現在夏商時期。先秦古籍《山海經》說:“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巴人發祥地在武落鐘離山(在今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漢劉向的《世本》是持巴人起源于鄂西南最早的歷史文獻。
鄧少琴、童恩正等專家堅持巴人源自廩君的觀點。董其祥在《巴史新考》認為賨、蜑、獽等人曾與巴人共處于渝東南,是巴族組成部分。《世本卷三》:“廩君之先,故出巫誕。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夏代初年,巴人向西遷徙。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與焉。”殷墟甲骨文也有“巴方”記載。商代后期,武丁和婦好率兵征伐巴方,巴人定都于枳(在今重慶市涪陵區)后,部分巴人發展成為善于射殺白虎的“板楯蠻”。
公元前11世紀,巴人參加武王伐紂戰爭。《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左傳》亦載:“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周)南土也。”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宗族姬姓于巴地,建立奴隸制巴子國。巴族支系眾多,據《華陽國志》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春秋初期至戰國早期,巴人溯清江,沿溇水及澧水流入澧水流域,澧水流域巴人遂成土家源頭之一。1986年,鶴峰縣太平鄉姜家坡出土了戰國巴人青銅樂器編鐘。戰國中期,巴國南抵楚國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馬錯率兵消滅巴國以后,設置“巴郡”。巴人向四處逃散,又有部分巴人遷入澧水流域。澧水流域土家族來源于秦滅巴后定居在武陵山區的巴人。唐代梁載言在《十道志》中說:“楚(秦)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漢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名為一溪之長,故號五溪[蠻]。”唐代顏師古注《漢書》時說:“黔中,今黔州是其地,本巴人(地)也。”宋代羅泌在《路史》中說:“巴滅,巴子五季流于黔而君之。”《三國志》載:“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黃)蓋領太守……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蜑)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把“板楯蠻”特征歸納為“巴人呼賦為賨”及“巴渝舞”。宋代樂史在《太平寰宇記》中把澧水流域土家先民稱為“板楯蠻”,并且突出巴人后裔田姓土家先民活動,如“板楯蠻……宋元嘉中,天門溇中令(在今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宋矯之徭役過重,民不堪命,蠻酋田向求等為寇,破溇中。”可見,《通典》和《太平寰宇記》都把巴人分為“廩君蠻”和“板楯蠻”兩大支系,把土家地區北部巴人稱為“廩君蠻”,把土家地區南部巴人稱為“板楯蠻”。
彭英明教授在《試論湘鄂西土家族“同源異支”》一文中指出:鄂西南土家族是巴人“廩君蠻”后裔,湘西北土家族來源于巴人“板楯蠻”。“賨”是秦漢時期湘西北、渝東南少數民族交納的賦稅名稱,交的錢幣叫賨錢,交的布匹叫賨布,巴人因稱賦為賨而被稱為“賨人”。又因打仗時以木板作“盾”而又被稱為“板楯蠻”。唐代《通典》說:“巴人呼賦為賨,謂之賨人焉,代號為板楯蠻。”兩漢時期,澧水流域土家先民交納賨布,如明《隆慶岳州府志》載:“漢,零陽縣(今慈利縣),歲輸賨布,大人一匹,小口二丈。”巴人銅器多虎鈕、手心紋、花蒂紋等,具有明顯的巴文化特征。
自古以來,澧水流域出土巴人制造和使用的銅制樂器虎鈕錞于30多件。早在宋代,史學家洪邁在《容齋續筆》中說:“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縣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蓋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清代《永定縣志》記載永定縣城觀音橋聶氏、王氏及楚氏家藏虎鈕錞于。永定區興隆鄉等地先后出土巴人虎鈕錞于5件。慈利縣蔣家坪長建村出土戰國時期虎鈕錞于1件。慈利縣城官地黃牛崗戰國墓出土了巴人銅鐸1件。桑植縣出土虎鈕錞于3件和巴人柳葉形銅劍1件。鶴峰縣容美鎮雞公出土春秋時期虎鈕錞于2件。鶴峰縣鐵爐鄉出土戰國時期巴人兵器空首銅鋮1件。石門縣出土了巴人柳葉形銅劍3件。現在,澧水流域土家族人的擺手舞、趕白虎以及重祠祀等風俗都與巴人支系“板楯蠻”有承襲關系。土家族人認為祖先是“打虎匠”,視白虎為“惡神”,認為“白虎當堂坐,無災必有禍”。因而過年時,門前掛燈以示驅趕“白虎”。可見,古代巴人是澧水流域土家先民之一。
新中國建立后,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根據潘光旦著作《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提出的“巴人說”,中共中央統戰部于1957年1月3日發出統發電570號電文《關于確定“土家族”民族成分問題》,正式認定“土家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國家民委發了民政字[1982]第240號文件《湘鄂川黔四省邊境鄰近地區部分群眾恢復土家族成分工作座談會紀要》以后,澧水流域各縣黨政領導參照土家歷史、民族特點和民族意識,推介了一大批民族研究成果,恢復了150多萬人的土家族成分。《鶴峰縣民族志》提出:“鶴峰土家族主要是古代巴人的后裔。鶴峰是古代巴人的重要活動地區。鶴峰是古代巴人進入湘西地區的一條重要通道。”《桑植少數民族》一書中指出:桑植縣大部分地域是巴人活動地區,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大庸縣志》載:古代巴人曾在大庸縣境繁衍,向、覃、田等姓土家首領均屬巴人后裔,與古代巴人相氏、瞫氏、鄭氏確有歷史淵源關系。岳麓書社出版的《慈利縣土家族史料匯編》一書明確提出:“慈利縣土家族是以巴人為主體融合其他民族形成的。”石門縣土家族學者寫的《湘北土家族探秘》一書認為:“居住在澧水流域的湘北土家族……屬古代巴人的后裔。”據《常德地區志文物志》載:“巴族圖騰為虎,虎鈕錞于為古代巴人樂器。石門縣發現虎鈕錞于20件,反映巴族歷史文化特征。”
  土家族研究專家田荊貴把歷史文獻同土家族現實情況相對照,發現土家族主流與古代“賨人”有歷史淵源關系,并且發表《古代賨人與現今土家族的共同之處》。該文從土家族的自稱、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論述土家族與古代“賨人”相似之處。田荊貴在《土家人和土家語》一書中又提出:“賨人為土家族的主源……土家族是古代‘賨人’的后裔。”因為巴人包括賨人,所以賨人說與巴人說相似。
(本版圖片為巴人留下的珍貴文物,分別是:虎鈕錞于、雙耳銅鍪、巴國玉璽).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