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把握好“度”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5:19 來源:yxfuhua.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并自嘲說是對浪費的時間的一種補償。 上面所講的例子——啰嗦,就是我們家庭教育中經常發生的事。此外,還有內容過量、同一重復等。這些事情的結果都是使孩子的神經細胞處于抑制狀態,從而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另外,超限效應在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過程中也常常出現。例如有些家長在批評孩子之后,過了一會,又覺得意猶未盡,重復批評了孩子一次,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同樣的批評,使孩子極不耐煩,討厭至極。有一件真實的案例: 徐力是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學生。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母親吳鳳仙工資不高,就幫別人加工毛線衣賺點錢供兒子讀書,讓孩子過著“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時,徐力考進了學校的重點班,但高一上半學期排名全班倒數第二名。通過努力,高一下半學期,徐力一躍到了第十名。吳鳳仙喜出望外,要兒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排在班級前10名。然而,悲劇也就從這時候埋下了種子。 1999年11月底,吳鳳仙參加家長會議時得知,徐力這學期期中考試的成績排在班級第十八名。回家后,吳鳳仙很生氣,狠狠地打了兒子一頓。徐力喜歡踢足球,吳鳳仙就說:“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斷。”重壓之下的徐力感到母親對自己管得太嚴,而且母親提出的目標無法實現,深感委屈和壓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從學校回家吃完中飯后,想看會兒電視。吳鳳仙提醒兒子期末考試要考前十名。徐力回答說:“很難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間再次為學習發生頂撞。絕望中,徐力從門口拿起一把木柄榔頭朝正在繡花的母親后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極端的超限效應呢? 從心理角度上講,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生的厭煩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批評中的出現,父母應該切記,千萬不要對孩子的同一件錯事重復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復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孩子也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舍”,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 對于孩子的表揚也不能太“廉價”,否則也將導致超限效應。當父母對孩子的某些“閃光點”作了表揚,起初孩子會很受感動,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許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認為這是父母在哄自己,名義上表揚,實際上是讓我注意這些方面,這分明是看不起我,不信任我。于是,他一聽到表揚就大為惱火。 可見,家庭教育在任何方面都應該注意“度”。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超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作者系張家界市一中教師)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熱門信息
-
- 金能量龍心口服液行騙至張家界,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9781]
- 怎樣恢復相機里刪掉的照片 [6078]
- 裝修刷墻漆的教訓 [4527]
- 《禁毒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750]
- 中國十大整體衣柜品牌亞丹升級采用不釋放甲醛的萬... [3597]
- 把大坪鎮建設成為天門山的后花園 [2460]
- 《血色湘西》女一號田穗穗扮演者——演員白靜被丈... [2434]
- 一碗米飯有多重 [2050]
- 廖漢生簡歷 [1992]
- 話說湘西土匪 [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