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政治
革命老根據地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10 來源:yxfuhua.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三)革命老根據地
【桑植起義】 南昌起義后,黨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割據的總方針。1928年2月28日,賀龍、周逸群等到達桑植。他們將地方武裝整編為工農革命軍,賀任軍長。4月2日清晨,工農革命軍3000多人兵分三路向縣城逼進。上午11時許,革命軍向城內發動總攻。守敵陳策勛急忙從廁所向后山逃跑。接著,頑抗的其他守敵也丟盔棄甲,倉皇出逃。不到一個小時,革命軍一舉攻克縣城,鮮艷的紅旗飄揚在縣城上空,起義成功。4月3日,中共湘西北特委在縣城隆重舉行慶祝大會,正式宣布桑植縣革命委員會誕生,李良耀為革委會主任。同時,頒發了《工農革命軍布告》,宣布接管舊政府,開始進行土地革命斗爭。桑植起義是在黨領導下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對全國各地武裝起義的有力策應和配合,是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又一次成功的實踐。桑植起義開辟了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1931年3月初,中央代表夏曦到達。3月27日宣布建立湘鄂西中央分會,夏曦任書記(后徐錫根接任)。1932年遷桑植。先駐縣城,后駐銀市坪。在桑植活動二月余。【湘鄂西省委】 1931年5月,中央決定將湖南、湖北兩省邊界地區,以洪湖為中心,包括湘鄂邊、鄂西北、鄂北等蘇區,組織成立湘鄂西省。6月召開擴大會,成立臨時省委,崔琪任書記。1932年1月,臨時省委召開四次黨代會,正式成立省委,楊光會任書記。【湘鄂川黔省委】 1934年11月26日于大庸縣城成立。根據中央電示,先成立臨時省委。12月改為正式省委,書記:任弼時,委員:賀龍、關向應、夏曦、王震、肖克、張子意、劉仕杰(后叛變)、周玉珠。轄永順、桑植、龍山、保靖、沅陵、慈利、桃源、石門、臨澧、澧縣、宣恩、來鳳、咸豐、鶴峰、酉陽、秀山、沿河、德江20縣。省委機關駐大庸永定鎮(后遷永順塔臥和龍山茨巖塘)。1936年1月成立川滇黔省委后,湘鄂川黔省委結束使命。【湘鄂西特委】 1930年9月24日,在鄂西特委的基礎上組建。鄧中夏為書記,由周逸群(代理書記),周小康(組織)、彭之玉(聯合政府黨團書記)、崔琪(聯合政府主席、農民代表)、關大順(工人)、賀龍等七人組成。【湘西特委】 1927年11月在常德成立,代號“畢德成”,彭公達任書記。1928年3月彭撤離,由舒玉林代書記。6月,特委召開代表大會,正式選舉領導成員,舒玉林任書記,劉澤遠、陳協平為成員。后多數成員犧牲,與湘西北特委合并。【湘西北特委】 1928年1月在上海由黨中央直接組建,郭亮任書記,委員:周逸群、賀龍、柳直茍、徐特立。因郭、柳、徐三人未到任,特委書記改由周逸群擔任,另補盧冬生、賀錦齋為委員。【湘西北分特委】 直轄于湘西特委,由湘西特委委員陳協平負責,領導桑植、龍山、永順、保靖等地革命斗爭。【湘鄂邊特委】 1931年2月,紅三軍東下洪湖時,成立以周小康為書記的湘鄂邊分特委。1931年4月2日,在鶴峰五里坪將湘鄂邊分特委正式改為湘鄂邊特委。8月遷桑植白竹坪。11月遷四門巖。書記:周小康,委員:董大山、向經武、王炳南、陳協平、陳奇謀、屈國元、楊英、董朗、莊蘭香(共青團特派員),常委:周小康、董大山、向經武。1932年初,湘鄂邊特委改組,書記周小康,委員:錢英、徐彬、楊英、陳協平、王炳南、陳奇謀、伍伯顯,常委:周小康、錢英、徐彬、楊英。【湘西前委】 1928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湘西北特委和湘西特委合并,組建湘西前敵委員會。前委書記:賀龍,委員:黃錦齋、陳協平、張一鳴、李良耀。【湘鄂西前委】 為擴大紅區.1928年11月,將湘西前敵委員會改為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賀龍,委員:陳協平、張一鳴、李良耀、汪毅夫、楊維藩、羅統一、董朗(1929年春補),常委:賀龍、李良耀、張一鳴(賀錦齋對分田地想不通,怕分自己的田地,撕標語被處分撤職,賀未消沉,并更成熟)。【桑植特別支部】 1927年組建中共桑植特別支部。當時稱中共桑植黨部,受中共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領導。后遭破壞。書記:謝策智,委員:朱嗣堂、谷及峰。【桑慈縣委】 活動時間為1935年6月~11月。當時蘇區桑植分為兩部分:東南部慈利為桑慈縣;桑植靠龍山為桑龍縣。桑慈縣以空殼樹為中心,組建桑慈縣委員,機關駐空殼普子塔。書記劉俊秀,委員李國華、劉承達、段新齋、騰新華、周英、肖友明、劉文明、張元周、曾菊英(女),秘書段新齋,組織部長李國華,宣傳部長劉承達。【桑龍縣委】 活動時間為1935年6月至9月。書記方漢英(后犧牲),委員:嚴漢萬、肖斌、賀傳吉、米文英(叛變),秘書嚴漢萬,組織部長方漢英(兼),宣傳部長肖斌。9月遭敵破壞。【大庸縣地下支部】 1933年,中共漢口黨組織派地下黨員彭正錄(永順人)與地下黨員朱××在北鎮鄉高橋村秘密建立中共地下支部。支書彭正錄,委員朱××。發展張壽清入黨。后被敵發覺,支部被迫解散。【大庸縣委】 1934年11月24日,二、六軍團解放大庸。25日在永定鎮文昌閣新新商店成立中共大庸縣委會。劉誠達、劉亞球、穰明德先后任書記,組織部長韋文精、彭振興,宣傳部長周雪林(女,袁任遠愛人)。1935年3月,各級組織停止活動。【慈利縣委】 1926年8月,桃源人地下黨員鄒文輝(后脫黨)到慈利,與袁任遠吸收張一鳴、溫煉之為黨員(二人后來均為黨的骨干分子)。同年10月建立中共慈利特別支部,鄒文輝為書記。1927年3月,慈利地下黨秘密召開第一次黨代會,產生中共慈利縣委會,鄒文輝為書記,熊特齡(鄒治療期間代理過書記),袁任遠、溫煉之、劉子京、楊文浩(女)、黎夏卿為委員。7月遭敵破壞。后有黨組織活動,均稱慈利支部。1928年上半年,中共湘西特委派易漢發為中共慈利縣委書記,有黨員50多人。1930年12月,湘鄂西特委派龍在前(石門人)為中共慈利縣委書記。兩人任期短,均未建立縣委機構。【總工會】 大庸1934年建立總工會,理事長彭正宇。慈利縣1939年建立總工會。桑植縣1929年即成立總工會。大革命時期,桑植建有紅色工會即桑植縣總工會。羅仕前、張永高分別任過主席,賀子輝任過副主席。隨著根據地喪失,紅色工會停止工作。慈利縣1927年2月成立過總工會執行委員會,黎夏卿為委員長。大庸縣1927年成立過店員、理發、木業、縫紉等工會,均受中共湖南區委特派員領導。長征后備縣赤色工會停止工作。1943年遵照國民黨建立工會的通令,各縣均建立了工會,開展工作。解放后,各縣均建立總工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群團組織。文革中縣級工會負責人均進入中共縣委常委會。【農民協會】 桑植縣農協會主席:謝策智(1927-28)、陳昌厚(1929年任),副主席陳協平,有會員6000余人。1930年農協會由貧農團取代,陳紹卿兼主席。大庸有農協會會員數千人,農協會主席李子程。64個鄉有農協組織并進行土改分田。慈利縣1926年鄉農協48個,會員4496人.1927年鄉農協增至189個,會員6萬余人。【共青團組織】 1928年3月桑植團縣委成立,縣委書記李良耀兼任共青團縣委書記,有團員36人,4個支部。1931年3月,桑植團縣委由李少棟任書記,李勇軍為秘書,瞿是國、馬明珠為委員。1935年6月,桑植有團員700余人,團縣委書記周南,宣傳部長王國斌,組織部長滕新華。10月,團縣委書記周英,宣傳部長劉文明,組織部長肖友明。共青團桑龍縣委書記賀傳吉。大庸1926年4月成立共青團特別支部,李子程任教育長,有團員15人。1934年11月24日成立共青團大庸縣委,六軍團王xx(江西人)擔任團縣委書記,發展團員100多人。后有張香甫任團縣委書記。慈利縣大革命時期有團員50多人,蹇先任、蹇先為、李大章等為該縣首批團員。后成立黨團聯合支部。黨員活動暴露后停止活動。【少共】 即少年共產主義先鋒隊的簡稱。大革命時期桑植縣有少共組織,成員由15-20歲的男女青少年組成,是不脫產的軍事組織,受共青團領導。當時縣設少共總隊,區設大隊、中隊及小隊。桑植少共總隊領導人有伍相喜、何得朋,葉安福、李元觀、李又田、周子棟等,后均參加紅軍。慈利1927年曾成立兒童團,顧奠國任團長。大庸縣1934年11月建立過兒童團,發展兒童團員150多人,鐘光祿、楊松林、黃玉振、郭昌運、陳大等任城內各區兒童團長。【慈利縣兒童團】 1927年2月,在中共慈利特別支部的領導下,建立慈利縣兒童團,顧奠國任團長,和工人糾察隊一道打土豪、封煙館。長沙“馬日事變”后,兒童團被迫解散。【桑植團縣委】 1928年3月,桑植蘇區建立共產主義青年團桑植特委。8月改名為共青團桑植縣委,有4個基層支部。1931年11月以后,根據井崗山蘇區和洪湖蘇區的經驗,由共青團在縣、區、鄉組建“少共”和兒童團組織。【桑植少先隊】 1934年10月,桑植蘇區成立少年共產主義先鋒隊(簡稱少先隊),在4個區的14個鄉建立“少先隊”基層組織。1935年6月后,在桑植、慈利聯縣和桑植、龍山聯縣建立“少共”縣委,區、鄉都設立“少共”基層組織。1935年11月工農紅軍轉移長征,“少共”縣委隨軍北上,基層組織隨即解散。【婦女聯合會】 1927年春桑植建立過婦女協會。陳霞南任主席。1931年4月至10月,婦聯主任劉卯英。1931年10月至1934年10月,婦聯主任劉英。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婦聯主任曾蘭英。紅軍長征后,桑植婦女聯合會停止。慈利縣1927年2月成立過婦女協會,米德文任主任,隸屬中共慈利特別支部領導。城關、零溪、柳林、巖泊渡、杉木橋、東岳觀、廣福橋等地設婦女分會,“馬日事變”后活動停止。大庸縣1934年11月在縣革委會下設婦女部,部長周雪林(袁任遠愛人),副部長魏文榮,開展婦女工作。63個鄉有人數1066人。根據地喪失后,工作停止。【互濟會】 也叫濟難會,是在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互助救濟組織。主要任務是搜集被屠殺的群眾和革命人員的情況,揭發敵人罪行,救濟遇難者。大革命時期,桑植有許多互濟會組織。【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1930年10月在湖北監利成立,主席周逸群(后彭之玉),轄24個縣級蘇維埃政府。1931年12月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聯縣政府撤銷。【湘鄂邊蘇維埃聯縣政府】 1931年4月在湖北五峰縣成立,主席向經武(后龍在前代理),轄鶴峰、五峰、桑植、石門、長陽五縣蘇維埃政府,隸屬湘鄂西省政府。1932年10月停止工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31年7月,湘鄂西聯縣政府改稱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彭之玉,轄湖南、湖北31個縣級蘇維埃政府。1932年10月蘇區喪失,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解體。【鄂川黔省革委會】 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縣城成立,主席賀龍,副主席夏曦(后朱長清)。下設秘書處、勞動部、財政部、糧食部、土地委員會、沒收和肅反委員會。12月10日遷永順塔臥。1935年4月遷龍山興隆街。1936年2月結束使命。【桑植縣蘇維埃政府】 1928年3月-1929年6月,主席李良耀。1929年6月14日-1931年11月,主席汪毅夫,副主席陳協平。1931年11月——1932年6月,主席揚英,副主席陳勇軍,委員20人,后因楊英與游擊隊賀沛卿不合,楊被賀殺,桑植縣蘇維埃政府停止工作。1933年1月,組建桑植縣第四屆蘇維埃政府,主席吳天錫。1934年11月下旬,舉行第五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五屆縣政府。主席:肖斌、段新齋、陳紹卿,副主席:陳福元、王得慶、騰整訴。1935年6月,桑植分為桑慈縣和桑龍縣。桑慈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李志福,副主席鐘芳清,下設軍事、土地、糧食等部。桑龍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米文英(后叛變),副主席仁釗,下設軍事、土地、糧食、財金、肅反等部。兩縣均屬湘鄂川黔政府領導。【大庸縣革命委員會】 1934年11月25日成立,主席海亮生(后為樊長松),副主席巖正華,下設肅反、財政、土地、糧食、婦女各部。二軍團長征后,政權消失。【區鄉政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桑植縣區鄉政權有:(一)洪家關區鄉蘇維埃政權; (二)巖埡區鄉蘇維埃政權;(三)何家坪鄉蘇維埃政權;(四)利福塔區鄉蘇維埃政權;(五)白竹坪區鄉蘇維埃政權;(六)芭茅溪區鄉政權;(七)苦竹霸區鄉政權;(八)瑞塔鋪區鄉政權;(九)雙溪橋區鄉政權;(十)梅市區鄉政權;(十一)普子塔區鄉政權;(十二)橋自彎區鄉政權;(十三)上河溪區鄉政權;(十四)蔣家埡區鄉政權;(十五)廖家村區鄉政權。慈利縣有:廣福橋區鄉政權、官地坪區鄉政權、國太橋區鄉政權、溪口區鄉政權(時屬大庸)、三官寺鄉政權(后劃桑植)。大庸縣有天崇、陽湖坪、鄭家坪、李家崗、興隆、大坪六個區革命委員會和65個鄉革命委員會。【工農革命軍】 1928年3月下旬,中共湘西北特委決定成立工農革命軍。同月,賀龍、周逸群、盧冬生、賀錦齋等人回桑植洪家關,組織武裝3000余人,宣布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賀龍任軍長,周逸群為特委書記,賀錦齋任一師師長,賀桂如、李云卿、賀炳南、劉玉階、文蘭甫、王炳南等任團長。【紅二軍團】 1930年7月1日,紅六軍攻占公安。7月4日,紅六軍和紅四軍在公安會師。7月7日,兩軍召開聯席會議。此后紅四軍改稱紅二軍。【紅六軍團】 也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1933年6月,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八軍和紅十六軍、紅十八軍合編為第六軍團。原紅十六軍為紅十六師,原紅八軍為紅十七師,原紅十八軍為紅十八師,1934年7月,成立軍政委員會及軍團領導機關。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肖克,政委王震,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全軍9700余人。10月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會合,組成紅二六軍團,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三軍】 1930年7月底,紅二軍團在湖北柘坪休整。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為政治委員,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直茍)任政治部主任。【紅四軍】 有兩個紅四軍即井岡山紅四軍和湘鄂西紅四軍,此指后者。1928年7月,紅軍在桑植涼水口東北羅峪改編,在工農革命軍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賀龍任軍長兼前委書記,惲代英任政委(未到職),黃鱉任參謀長,陳協平任秘書長。轄一個師,賀錦齋任師長,張一鳴任黨代表,王炳南、滕樹云、賀炳南、劉玉階、賀沛卿、王湘泉任隊長。【紅四軍獨立團】 1930年2月,紅四軍抽調部分力量組建紅四軍獨立團,團長王炳南,人槍2000余。后改為湘鄂邊獨立團。初駐鶴峰燕子坪,后駐桑植云頭山、四門巖等地,堅持發展根據地。1931年4月改為紅三軍教導一師,師長王炳南,政委陳協平,參謀長董朗。【桑植團】 1935年6月在桑植洪家關組建,人槍1500余。同年8月在湖北宣恩編入紅十八師52團,策應主力北上。1936年1月,從桑植撤至貴州江口,與二六軍團主力匯合長征。團長劉風,政委劉俟秀(兼桑慈縣委書記)。【桑植獨立團】 1929年6月在賀龍舊部基礎上組建,三個大隊共約300人槍。后潰散。1935年6月組建為獨立營,即復編為桑植獨立團,轄三個連700人槍。1935年l1月編入紅六軍團18師52團。團長文南甫(后趙繼臣)。【桑龍獨立團】 1935年6月組建,約600人槍,負責桑龍蘇區保衛。1935年11月編入紅二軍團十五團。團長高利國,政委劉士榮。【湘鄂川黔獨立團(紅軍18師)】1935年4月在龍山紅巖溪組建。劉漢卿、謝國發先后任團長,政委王尚榮,屬湘鄂川黔省軍區第二軍分區領導,后編入紅軍第18師。【桑鶴邊游擊隊】 1928年5月組建時是支民間自衛武裝隊伍。1930年4月改稱桑鶴邊游擊縱隊,隊長賀英。1933年5月遭反動團防偷襲后潰散。【桑植游擊大隊】 1930年11月,賀龍派警衛團長賀沛卿、營長王湘泉回桑植招兵,組建桑植第一游擊大隊,賀沛卿任大隊長,王湘泉任副大隊長。同年七月與鶴峰游擊大隊合并,改稱湘鄂邊第一游擊大隊。1934年11月桑植縣委重新組建桑植游擊大隊,負責桑植蘇區保衛,鐘昌業為大隊長。1935年6月改為桑庸游擊大隊。1935年11月編入紅軍主力軍參加長征。【桑植模范師】 1934年8月,在紅軍留守團幫助下組織700多人槍成立桑植模范師,師長吳子義。師部設縣城朱家臺,下轄三個團,負責保衛蘇區大后方。在龍潭坪、沙塔坪、芙蓉橋、瑞塔鋪等地駐防。1935年3月,遭敵偷襲后編入紅軍。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