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动态图_美女写真伦在线播放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_被夫上司持续侵犯7天

張家界區劃

永定區(十)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33 來源:yxfuhua.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柑子坡村】 位于教字埡西南部,東與茅溪水庫接界,南抵羅水鄉芭蕉村,西抵羅水鄉大明村,北與教字埡居委會接壤,轄金果塔、邵家灣、百里尺、拍陽淡、水井灣、巖塔、柑子坡、七金堂等12個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9649畝,耕地面積1923畝,其中稻田832畝,旱澇保收面積300畝,森林覆蓋率40%。村內地形復雜,東低西高,低山環境,山坡田多,高級社和農業學大寨時間興修有大小山塘20口,小型水庫四座,共有水面12畝,灌溉面積400畝。1999年修水渠2800米,修水池16個,解決了169戶的人畜飲水。主要物產稻谷、玉米、紅薯、洋芋、花生、黃豆、苧麻、柑桔等。村內交通發達,組組通公路,羅教公路直通村而過。1982年架通電路,1998年開通電視網,70%安裝了有線電視。1997年村集體投資投工新修了村小學,校園面積4畝,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有教室8間。村內主要姓氏有劉、鄧、吳、向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有284戶,1128人,其中勞動力630人。1999年全村總收入100萬元,人均9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50萬斤。
【涼水井村】 位于教字埡鎮中部。東鄰香爐山村,西鄰教字埡居委會,北抵熊家崗村,南與軍家埡村、三龍村接壤,由雅雀峪、覃家灣、涼水井、槐樹羅、黃家峪、姚家坡六個居民組成。全村總面積6700畝,耕地面積449畝,旱澇保收面積45畝,全村森林覆蓋率為85%。全村地形呈扇形狀,地勢較平坦。修建小II型水庫2座,蓄水量多達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0余畝。境內有二條小溪,均發源于香爐山村在涼水井,流向茅溪水庫。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紅薯、油菜、苧麻等。村內交通較發達,省道1835線從村西南部貫穿,全村有5個小組通公路。1983年村自籌3萬余元開始架電線,到1986年已基本完工,現有2戶50人沒有用上電燈,主要原因居住偏僻,無錢購用線器材。本村70%的農戶用水主要是井水,少部分村民利用山渠水落差,埋上水管,用上了自來水。1976年村集體捐工修村小學一所,面積4畝,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有5間教室。由于本村鄰鎮中心,且人口較少,鎮政府在1994年把村小學遷址并與鎮中心完小合并。村內主要姓氏有覃、伍、吳、黃、姚、曹等,村民大多為土家族。全村140戶,521人,其中勞動力402人。1999年總收入70萬元,人均12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36.5萬斤,人均700斤。
【黃官塔村】 位于教字埡鎮的東北部。本村有黃官塔、高家山等7組,全村面積4401畝,其中耕地面積401畝,旱澇保收面積110畝,森林覆蓋40%左右。本村主要有一條河流貫穿兩個組,灌溉面積少。有一堰水庫,蓄水能力差。荒山陡坡多,生產糧食作物收入少。唐家坡、宋家坡、栗家坡3組,海拔在900米以上,森林積蓄量少,糧食產量也又不高。本村主要出產稻谷、紅薯、洋芋、油菜、苧麻等。市內至天子山公路貫穿本村,有三個組在公路邊沿,其他組不通公路。通電情況很好。組組有電燈。吃水情況差,農民靠肩挑手提用水,特別是干旱年間,吃水要挑幾里路程。本村村小修建于1970年,因是巖石黃泥砌成,已成危房,2000年底決定將其翻修。本村有人口641人,其中勞動力有203人,有3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以維持生活。主要姓李、王、周、唐、代等。全村大部分土家族,有少量白族。全村總收入在60萬左右,人均10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52萬斤。
【童家峪村】 位于教字埡東南部,北鄰十八山村,東鄰牛角村,南鄰禹溪村,由東爾峪、周家、楊家池、呂家、軼山、楊花塔、豐陽塔組等8個組。全村總面積850畝,耕地面積200畝,旱澇保收面積100畝,森林覆蓋率為15%。全村地形比較復雜,環境較差,全村有六個組通公路。主要物產稻谷、玉米、紅薯、洋芋、油菜、苧麻。組組通電。村校有教室4間,教師住房4間,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教學環境。全村主要姓氏有吳、周、周、楊、張等。村民全部是土家族。共170戶,680人(男380人,女300人),其中勞動力180人。1999年總收入90萬元,人均14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90萬斤。
【新路村】 位于教字埡鎮西北部,東鄰教字埡集市,西南方與丁家峪交界,北抵橋頭鄉高峰村,由教字埡、茶另包、覃家拐、新路、麻場、熊家、下羅、中羅、中灣口、上羅、李三坪、團包、覃家、次古埡、團子山、巖抵共16個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2200畝,耕地面積250畝,旱澇保收面積300畝。主要產物有稻谷、花生、麻等。全村地形由南向北呈長方形,大部分居住在大桑公路兩旁。村內有一條小河,由北向南貫穿全村,若遇干旱,可作壩引水,灌溉稻田200余畝。有朝日峪水庫一座,可灌溉稻田150畝,加上高竹山水庫灌溉面積190畝,60%的稻田300余畝有穩定的灌溉水源。因稻田大部分都是在河邊兩旁,因此經常遭受洪水沖毀,雖已修了近500余米的河堤,但還有一些地方需要繼續治理。因我村是居住在大桑公路旁邊,交通較為方便,但有少數組離公路較遠,沒有通路有待解決。照明問題基本解決,全村有變壓器三部,三條電路架通全村。利用井水、浸水的自然條件,50%農戶已用上了自來水。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環境,通過多方集資,1993年對原來的校園進行了整治。村里大部分姓覃、陳、熊,還有少數張、吳、曹、胡等。全村共350戶,1393人(男692人,女701人),其中勞動力750人,大部分是土家族。1999年總收入90萬元,人均純收入800元左右。1999年糧食總產量達600噸。
【熊家崗村】 位于教字埡鎮東南部,東鄰甘溪峪村,南抵涼不井,西接教字埡居委會,北靠興隆村,轄青天界、曹家坡、田公坡、熊家崗、石家臺、黎明峪等八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5萬畝,面積4000畝,保收面積130畝。該村環境條件惡劣,平均海拔500米,多數農戶住在偏遠的山角,農業用水十分困難。土壤多以沙質為主,適宜生長的農作物不多,山上多以喬木為主,經濟價值不高。農民住房十分落后。主要物產稻谷、玉米、黃豆、花生、苧麻、紅薯等。村內交通落后,僅一條不足四米寬的路通達村部,通路里程3公里。水源缺乏,稍遇天干,稻谷大面積減產,人畜飲水較困難。全村1998年在區電力公司扶持下,才用上照明電。1998年永定區電力公司出資修建村小學,建筑面積370平方米。主要姓氏有黃、熊、張、吳、粟等,大多為土家族。全村547人(男285人,女262人),其中勞動力258人。1999年總收入52.3萬元,人均980元。1999年糧食產量31萬斤,人均675斤。
【溫塘鎮】 位于永定區西北部,北與亞洲第一——桑植九天毗鄰,東連羅水鄉、三家館鄉,南與永順縣潤雅鄉隔河相望,西與羅塔坪鄉、青安坪鄉接壤。省級風景名勝區百里畫廊——茅巖河流貫全鎮。總面積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30畝,人口5120人,轄1個居委會,6個建制村,59個組,有駐溫單位18個,中學1所,小學6所,醫院1所。境內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旅游資源豐富,溫塘鎮已逐步成為張家界西線旅游開發的重點鎮。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油菜、花生、茶葉、水果、淡水魚等,其中盛產的“巖魚”以刺少肉香味美而著稱。煤鐵等礦產品等得到進一步開采;水利資源已得到充分利用,裝機7萬千瓦的漁潭電站已正常供電,鎮辦企業龍潭電站也已上網,年創產值38萬元。鎮內通訊十分方便,程控電話裝機達280部,開通了移動通訊。
【溫塘居委會】 位于溫塘鎮中心,是鎮政府所在地。三面環山一面繞水,東鄰旱科所,西抵漁潭村,南抵澧水河與永順縣潤雅鄉隔河相望,北與田灣村、茅崗村、豬石頭林場接壤,由熱水坑、楊家灣、吳家坪、朱家崗、龍潭、炸房、后山、包邊、杉果樹、石家灣、上鋪、下鋪、牛欄界、婆婆峪、讀書坡15個居民小組組成。全居委會面積18739畝,耕地面積1542畝,旱澇保收面積500畝。森林覆蓋率為40%。有高山,有盆地,地勢由北向南傾斜。1958年修建了一座小水庫,有5畝水面,1967~1968年劈山筑堤修建了一條長達4100米的紅旗渠,引水灌溉,解決熱水坑、楊家灣、吳家坪、朱家崗、龍潭、炸房,后山、包邊、杉果樹、上鋪、下鋪、石家灣的農田灌溉問題。但還有牛欄界、婆婆峪、讀書坡,靠天雨和山水種作。1990年整修了西干渠2300米。1973年辦了一個水果基地,盛產椪柑、蜜桔,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油菜、紅薯、洋芋、黃豆、花生等。1992年籌借資金修建了一個農貿市場,年收入15000元。在居委會轄區內于1989年由茅宕河漂流公司征收修建了一個漂流大碼頭,2000年又由航運公司在境內建了一個漂流二碼頭。居委會拿出土地8畝,為學校辦運動場,讓孩子們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交通方便,東面從市內至羅塔坪鄉、青安鄉、豬石頭林場主公路直貫居委會,北面有條村道,經田灣、哈溪通黑潭村,西南面澧水由西向東從居委會經過。主要姓氏有陳、宋、石、胡、羅、葉、盧、覃、張、李、朱、魯、吳等。居民大多數為土家族。全居委會500戶1517人,其中男790人,女727人,勞力780人。1999年總收入300萬元,人均1358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652噸。
【仙街河村】 位于溫塘鎮西部,北鄰茅崗村,東鄰漁潭電站,南與羅塔坪鄉太坪村相鄰。轄沿河組、麻口灣、仙街河、七樹灣4個村民小組,總面積9464畝,耕地面積375畝。全村順澧水河東南傾斜,耕地面積分散,屬漁潭庫區移民村。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小麥、洋芋、紅薯、油菜、黃豆等。全村通公路。有兩個組自籌資金,安上水管,用上了泉水。全村通電率為100%。與茅崗村共建一所小學,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校園面積4畝,教室7間。村民大多數為土家族。姓氏主要有陳、覃、楊、李等,全村102戶366人,其中男204人,女162人,勞動力176人。1999年總收入70萬元,人均139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192噸。
【田灣村】 位于溫塘鎮東北部,東鄰金山界林場,西抵茅崗村,北與哈溪村交界,南與旱科所溫塘居委會接。轄桂竹塔、三岔溪、磨山峪、田灣、大灣、寒地6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3778.4畝,耕地面積1119畝。全村崗坡峪谷,耕地十分分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一條溪水,從東面流過,灌溉稻田600畝。1976年至1977年,興修紅旗管1200米,渠道5000米,但由于水管大小不一,長期失修,沙石阻塞,又不能通水。森林資源豐富,是溫塘鎮最大林業村,植被總面積6000畝,人工造林2000畝,木材蓄積量12000立方米,1999年林業收入4萬元。溫黑鄉道沿村西南向東北方向而過,途經村內4個組,其余2村民小組修通公路。部分村民利用天然浸水,埋上水管,用上了自來水。全村各戶都點上了電燈。為改善辦學條件,1990年修建村小學,校園占地2.5畝,建筑面積330平方米,成為溫塘辦學條件較好的村級小學。村民為土家族。主要姓氏有:黃、覃、盧、葉、彭、潘、鄭等。全村187戶725人,其中男371人,女354人,勞動力301人。1999年總收入1188萬元,人均130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407噸。
【茅崗村】 位于溫塘鎮北部,東鄰田灣、哈溪村,西鄰仙街河村,北抵豬石頭國營林場七年寨分場,南與仙街河村七樹灣組交界。全村由王塔、茅崗、上街、李家迪、龔家迪、賀塔、涼水井、花草8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3366.6畝,橋地面積176畝。全村地形復雜,屬于漁潭電站庫區移民村。山多田地少,人民公社時修建林場一個,杉木面積700畝。杉木林場一個,面積500畝。森林覆蓋率78%。1990年移民辦出資開發柑桔約400畝。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油菜、花生、洋芋、紅薯、柑桔、黃豆、板栗。村內交通不甚發達,現有花草小組未通公路。全村基本上解決用電問題。1992年移民辦給茅崗、仙街河兩個移民村搬遷修建村小學,校園面積4畝,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有7間教室。全村都是土家族。姓氏有王、黃、向、何、范、郁、龔、李、胡、郭等。全村125戶,428人,其中男207人,女221人,1999年總收入48萬元,人均1250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165噸。
【金山界】 位于溫塘鎮東北部,東鄰三家館鄉竹園坡村,西鄰哈溪、田灣村,北抵羅水鄉云朝山村,南與旱科所交界,由金山界、侯家坡兩個村民小組組成。全村總面積2030畝,耕地面積230畝。本村是溫塘鎮條件最差的一個山坡小村,有山竹面積1000畝,有200多畝的松木林,有人工造林(杉木)300畝,有200多畝荒山,有礦物資源(鉛鋅和金礦)。村內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是靠肩挑背馱維持生活,兩個組都在政府的扶持下,分別架了高壓電路,用電正常。適齡兒童分別到哈溪溫塘學校讀書。主要姓氏有盧、張、韓、侯、游、彭、羅等,村民都是土家族,全村38戶133人,其中男67人,女66人,勞動力65人。
【哈溪村】 位于溫塘鎮西北部,東鄰金山界侯家坡組,南抵田灣村,西與豬石頭林場接壤,北與黑潭交界。由上哈溪、中哈溪、劉家、中心、雙峰、大橋、朝陽、羅家埡8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5647畝,耕地面積1154畝,旱澇保收面積600畝,森林覆蓋率為40%。全村低山環境,山坡田多。1973年修了1口塘壩,壩高25米,面積10畝,可灌溉120畝稻田。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洋芋、紅薯、油菜、黃豆。1999年糧食總產量436噸。村里交通不甚發達,1995年自籌資金架通電線,解決照明問題。2000年裝了有線電視,部分村民實現管道通水,飲上了自來水。1997年興建柑桔場,面積120畝,年上交收入2000元。村小學面積3畝,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有11間教室。學生70人,是全鎮學生最多的村小。主要姓氏有林、覃、張、劉、韓、羅、姚、盧、梁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苗族,全村204戶.735人,其中勞動力376人。1999年總收入156萬元,人均1399元。
【漁潭村】 位于溫塘鎮西北部,東鄰溫塘居委會,西與羅塔坪交界,南與永順縣麻陽坪村交界,北鄰仙街河村。由水溝臺、老屋、漁潭、覃家臺、大路、張家峪、紅崗、池里和田坡9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4995畝,耕地面積624畝,森林覆蓋為40%,全村山高坡陡田少。1973年修建了一口山塘,水面5畝,灌溉面積35畝。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紅薯、洋芋、油萊、黃豆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364噸。村內交通不發達,溫青公路從境內東北方通過,6個組沒有通公路。澧水河從村內流過,全村少部分村民自籌資金埋通管道,用上了自來水,全村通電戶達98%。村小學,校園占地面積3畝,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共有房屋9間。主要姓氏有李、張、向、覃、秦,石、蘭等,村民大部分是土家族。全村177戶.562人,其中男296人,女245人,勞動力521人。1999年總收入96.8萬元,人均1320元。
【黑潭村】 位于溫塘鎮東北部,東鄰三家館鄉,南與哈溪交界,西抵豬石頭林場,北與羅水鄉交界,由楊家、葉家、巖屋、趙家臺、韓家、雞公埡6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6727.6畝,耕地面積886畝。全村耕地十分分散,山坡田地比較多。1975年各組修筑4個塘壩,由于近幾年洪水沖損而無資補修,不能引水。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是溫塘鎮比較大的林業村,人工造林在1000畝左右。物產有稻谷、玉米、紅薯、花生、油菜、黃豆等。村內交通不發達,溫黑公路沿村東北向西南方向而過,2000年正在修建黑潭至白竹公路。全村利用泉水,各自埋上水管,引到各戶。1980年架通到組的電路,由于線路較長,損耗電較大,導致電費比較高,有時還停電。全村還有100多人沒照上電燈。市林業局建整扶貧隊為村校擴建了二間教室,修建了操場,饋贈了兩根無銹鋼管旗桿,現村小有校園面積3畝,建筑面積500平方米。主要是土家族,姓氏有趙、楊、葉、韓、彭等。全村有130戶462人,其中男241人,女221人。1999年總收入121萬元,人均1240元。糧食總產量325噸。
【新橋鎮】 地處永定區北大門,北鄰武陵源風景區,東接慈利縣,西距市區12公里。土地面積63平方公里,轄2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13萬人。新橋得名于清代一座兩墩石橋,明代以前無史可考,明清屬慈利郡第十都,民國屬北鎮鄉,1952年建鄉,定名新橋,1958年屬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屬新橋公社,1984年10月建立新橋鎮。1995年4月將合作橋鄉并入新橋鎮,1998年9月與原合作橋鄉分離,恢復原建制鎮。該鎮鄭家坪村曾是紅二六軍團1934年駐扎過的地方,有63人參加紅軍。1935年曾在此建立過蘇維埃委員會,組建了一支296人的游擊隊,境內現有南門埡烈士碑一座。該鎮屬丘崗、平地類型地貌,有大、小溪流3條,自北向南入一山潛流500米匯合注入澧水,屬于封閉型小流域,平均無霜期269天。1999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7802萬元。經濟以農業開發為特色和主導,鄉鎮企業和丘崗地開發為近年發展重點,建材和竹筷加工是龍頭產業,發展商品菜和養殖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勞務輸出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全鎮有集貿市場1個,苧麻4800畝,楠竹4130畝,用材林1.3萬畝,已開發水果基地2700畝,水稻制種3000畝。其它主要物產有花生、紅薯、大蒜、生姜、油菜籽等。全鎮交通便利,省道1801線貫通全境,鄉村級公路31.9公里,公路入村率100%。1999年人均純收入1149元。95%的農戶住上了磚瓦房。彩電、冰箱、摩托車、電話等已進入尋常農家。文教衛事業發展迅速,有電視站7個,農村衛生院1家,中學1所,小學8所,中小學教學用房和校舍全部更新,其中整體新建小學4所,在校學生1700多人。
【新橋居委會】 位于新橋鎮南部,東鄰灣村,西、北鄰丁家莊村,南抵沙堤鄉八門溪村,由田家坪、廣教庵、楊家灣、青草灣、解家灣、塘坊、魯家坪、小峪灣、蓮花村、桂竹灣10個居民小組組成。總面積6895畝,耕地面積1495畝,旱澇保收面積50畝,森林覆蓋率為30%。低山環境,有一坪農田在溪邊。1974年時修3口堰塘,有8畝水面,灌溉面積198畝。1997年修筑了兩條水壩,壩總長70米,解決了桂竹灣、魯家坪、塘坊、小峪灣、解家灣、青草灣的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制種、紅薯、苧麻、油菜、洋芋、蔬菜、黃豆、水果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74.8萬公斤。省道1801線在境內橫貫,全部居民小組已通公路。1987年全居委會全部通電,有31%居民已用上自來水。有90%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居委會學生就讀于鎮中心完小。主要姓氏有李、解、宋、張、陳、龔、楊、趙、余等。絕大部分居民為土家族。全居委會388戶,1359人,其中男677人,女682人,勞動力629人。1999年總收入307 .15萬元,人均1414元。
【丁家莊居委會】 位于新橋鎮南部,東鄰灣村和新橋居委會,南鄰沙堤鄉八門溪村,西鄰鄭家坪村,北抵遠景材。由冷水峪、大田灣、丁家莊、宋家垣、長峪口、譚垣、柳樹坪、長峪灣、張家灣、李家邊10個居民小組組成,總面積7112畝,耕地面積1122.6畝,旱澇保收面積992畝,森林覆蓋率為37%。地形呈三角形,分布于大后沙溪兩旁,平地與丘崗地各占一半。初級社與高級社時修山塘22口,水壩3處。1976年鑿穿野豬貓埡,水渠427米,可灌溉面積992畝。主要物產稻谷、玉米、花生、苧麻、大蒜、紅薯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64.8萬公斤。實現組組通公路,1987年戶戶照上了電燈。1990年約50%以上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水源較少,農戶大部分沒有吃上自來水。主要姓氏有李、宋、丁、張等,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291戶1017人,其中男513人,女504人,勞動力349人。1999年總收入274.3萬元,人均1251元。
【大峪村】 位于新橋鎮北部,東、南鄰遠景材,西接鄭家坪村、申家坪村,北臨武陵源區。由新屋、侯家坪、張家院、蔣家灣、李家院、張家山、彭家院、牛子塔、勒馬、南山界10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5186畝,耕地面積1067畝,旱澇保收面積480畝。森林覆蓋率為47%。高山環境,坡田多,初級社和高級社時修了2口山塘,有11畝水面,灌溉面積13畝。1976年打通珍珠埡水1700米,修水渠1000米,基本解決了新屋、侯家坪、張家院、彭家院的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小麥、玉米、洋芋、紅薯、油菜、大豆、楠竹、小雜竹和苧麻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43.5萬公斤。村內交通不發達,尚有南山界、勒馬二個組未通公路,其余八個組村道窄而不平。約有25%農戶用上了自來水。1996年全村看上有線電視。與遠景村于1987年合資20萬元修建村小,校舍面積6畝,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有教室12間。主要姓氏有侯、彭、田、張、陳、吳等,村民大多為土家族。全村257戶,907人,其中男421人,女486人。1999年總收入191. 60萬元,人均1308元。
【五里峪村】 位于新橋鎮的北部,東鄰合作橋鄉覃家山村,西鄰遠景村,北抵武陵源區的協和鄉,南與貴峪村交界。由五里嶺、六斗丘、旦二崗、新建、銅鑼院、黃木崗、三方峪、巖灣8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4890畝,其中耕地面積1030畝,旱澇保收面積350畝。森林覆蓋率21%。地理環境惡劣,多山地丘陵。有大小山塘5口,水面1.7畝,灌溉面積67畝。主要物產有稻谷、黃豆、花生、紅薯、玉米、蔬菜、苧麻和水果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32.4萬公斤。村內交通入戶率達50%,但道路多為簡易公路。1997年全村解決了用電問題,開通了有線電視。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1997年市政協引資12.5萬元新建了村小,校舍面積1.5畝,建筑面積250平方米,有教室6間。主要姓氏有李、張、鄧、湯、彭、王、黃、柏等,村民大多數是土家族。全村151戶,527人,其中男284人,女243人,勞動力374人。1999年總收入92萬元,人均1214元。
【申家坪村】 位于新橋鎮西北部,東鄰大峪村,南至鄭家坪村,西接沙堤鄉板坪村,北與武陵源區接壤。由巖板潭、里堡溪、申家坪、核木峪、苦里灣、黃兒口、肖兒峪、唐家院、孟家院、姚家灣、莊家院、向家崗12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6643畝,耕地面積1289畝,旱澇保收面積554畝。森林覆蓋率76%。全村高山環境,坡田較多。初級社和高級社時修11口山塘,有8畝水面,灌溉面積300畝。1976年修筑灌水渠5000米,解決了苦里灣、核木峪、黃兒口、莊家院、姚家院的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油菜、大豆、苧麻、小山竹、蔬菜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419噸。村內已實現組組通公路。1985年架通全村供電線路。80%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2年全村看上了有線電視,聽上有線廣播。村小學校園面積3.6畝,建筑面積200平方米,有7間教室。主要姓氏有鄭、黃、莊、姚、周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274戶981人,其中男532人,女449人,勞動力490人。1999年總收入243.60萬元,人均1540元,是全區小康村之一。
【老木峪村】 位于新橋鎮西部,東鄰申家坪村,南鄰沙堤鄉、板坪村,西部,北鄰接武陵源區。由楊鄰界、桂家灣、拱橋、小橋、李家鋪、黃家峪、宋家灣、大屋、老屋口、榨房、田三灣、栗山堡12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0591畝,耕地面積1120畝,旱澇保收面積478畝,森林覆蓋率90%。山多坡多平地少,一條小溪貫村而過,初級社和高級社修了27口山塘,有27畝水面,灌溉面積437畝。主要物產有稻谷、玉米、洋芋、紅薯、油菜、黃豆、苧麻、楠竹、小雜竹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639噸。村內交通較為發達。二級公路張清公路貫通全村,村道四通八達。1981年全村通電。人畜飲水靠雨水、溪水和井水。1995年全村看上有線電視。村小學,校園面積4畝,建筑面積達1400平方米,有10間教室。主要姓氏有宋、李、劉、黃、羅、向等,村民絕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265戶,970人,其中男491人,女479人,勞動力367人。1999年總收入194.60萬元,人均1280元。

【遠景村】 位于新橋鎮中部,東鄰柏家峪、五里峪村,南接灣村、丁家莊居委會,西鄰鄭家坪、大峪村,北與武陵源區接壤。由塔神崗、曲二口、杉木崗、石家鋪、宋家灣、鄭家院、桃子峪、香爐巖8個村民小組組成。總面積12438畝,耕地面積1245畝,旱澇保收面積437畝,森林覆蓋率27%。全村丘陵山地坡田多。初級社和高級社時修了6口堰塘,有13畝水面,灌溉面積為76畝。1976年鑿穿了珍珠、三八、野貓埡三條水,修渠道1300米、管道80米,解決了除香爐巖以外各組的灌溉問題。主要物產有稻谷、小麥、玉米、紅薯、油菜、黃豆、苧麻等。1999年糧食總產量600噸。村內交通較為發達,絕大部分地方已通公路但小道曲折。1987年村集資集勞架設照明電線,實現用電入戶。有35%的農戶已用上自來水。1998年全村看上有線電視。1997年會同大峪村共同修建村小學,出資15萬元。主要姓氏有張、陳、宋、李、王等,村民大部分為土家族。全村288戶.1019人,其中勞動力421人。1999年總收入246.80萬元,人均1283元。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上一篇:永定區(九)
下一篇:永定區(十一)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