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动态图_美女写真伦在线播放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_被夫上司持续侵犯7天

張家界旅游攻略

2010張家界天門山走鋼絲走索道比賽

更新時間:2018-03-19 11:12:58 來源:yxfuhua.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3月20日,一場世人矚目的巔峰對決在張家界天門山索道上震撼登場,中國新疆達瓦孜傳人賽買提·艾山與來自瑞士的“高空王子”弗雷迪·諾克在天門山索道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高空走鋼索極限挑戰(zhàn)。

     天門山景區(qū)負責人介紹,本次高空鋼絲極限對決活動將在總長達7.5公里的天門山索道后半段鋼繩上進行,自9B號支架起向上行走至少到下一個支架,鋼繩長度達690米;如繼續(xù)行走到下一個支架,鋼繩總長度將達1000米;鋼繩全程斜度均達42度,距下面谷底最高超過500米。   

     賽買提·艾山是“高空王子”阿迪力的親侄子,新疆"達瓦孜"第七代傳人。"達"在維吾爾語是"懸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達瓦孜"一詞,是借用波斯語"達爾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繩表演,古時稱為"走索"、"高原祭"、"踏軟索"等。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多項高空走鋼絲紀錄.

     2008年10月18日下午,新疆“達瓦孜”傳人賽買提·艾山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挑戰(zhàn)世界最大坡度高空走鋼絲時發(fā)生意外,在距終點50米處跌坐在鋼繩上,被迫放棄挑戰(zhàn)。意外發(fā)生后,地面安全人員及時展開救援,歷時1小時16分鐘將懸坐在400米高空鋼繩上的賽買提順利救出。這次的失敗并沒有讓他的放棄挑戰(zhàn)的想法。

     2009年4月25日,下午2點28分,新疆達瓦孜第七代傳人—賽買提·艾山再次挑戰(zhàn)天門山極限坡度高空鋼絲成功,現(xiàn)場掌聲雷動。今天賽買提挑戰(zhàn)成功的是一條長700米,垂直高度300多米,坡度達39°的凌空鋼絲。至此,一個新的世界紀錄“最大坡度高空鋼絲長距離行走”成功誕生。

     弗雷迪·諾克簡介:

     弗雷迪·諾克,46歲,來自瑞士雜技世家,從4歲開始在父親的熏陶下學習與平衡感有關的一切雜技,他會高空走鋼索,會騎著摩托車跟其他五輛摩托車一起一個大鐵圈內(nèi)飛速轉(zhuǎn)動,會在不停轉(zhuǎn)動的鋼輪中行走自如,目前,他已成為他們家族中最優(yōu)秀的第七代人。                                                                                                

     1999年 諾克在瑞士的圣莫力茨山長743米,高150米的高空鋼絲上創(chuàng)下了世界最長高空走鋼絲記錄;

     2000年 在德國的富森用2分27秒的速度成功挑戰(zhàn)了一段長80米,坡度為56°的高空鋼纜;

     2009年 在德國楚格峰用50分鐘挑戰(zhàn)了長995米,坡度56°,海拔從2000米直接升至3000米的高空索道,成功創(chuàng)造了海拔最高地走鋼絲世界紀錄,而這次挑戰(zhàn)所籌得1.9萬美元的善款,諾克全部捐給了非洲的教育事業(yè);同時,諾克還創(chuàng)下了24小時不間斷走鋼輪而被譽為“死亡之輪”的世界紀錄。
 
     賽買提與諾克來到出發(fā)地,現(xiàn)場觀眾看著那直達云霄的鋼索,不禁瞠目結(jié)舌,兩位勇士誰將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終點?誰將是真正的王者?所有的懸念都亟待他們以實力來揭曉。
    
     13時3分,賽買提手拿平衡桿,一踏上鋼索,就健步如飛,腳下生風,唰唰飛奔在寒風凜冽的索道上,在距離峽谷底幾百米的鋼索上邁出了約10米的時候,賽買提虎軀一震,嘩的雙腿躍起,優(yōu)雅的做了一個高難度的劈叉動作雙腿劈在索道之上并向記者們揮手致意,然后起身繼續(xù)走,到40多米的時候,賽買提眉頭微皺,因為風力太大,賽買提不慎滑倒導致腿部拉傷,最終只得抱憾而歸。

     13時45分,諾克披掛上陣,此時,他到底能走多遠,到底能挑戰(zhàn)到何種極限,成了現(xiàn)場觀眾的唯一焦點。一開始,諾克行走還算順利,但在索道200米處,終因風力過大致使鋼索不停翻轉(zhuǎn),加之空氣稀薄等因素,他同樣也不得不停下腳步,終止挑戰(zhàn)。

       雖然此次挑戰(zhàn)兩人都未能到達終點,但是他們超常的勇氣和精湛的技藝仍然讓所有人深感佩服。在挑戰(zhàn)結(jié)束后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兩人均表示,明年,他們將再次相聚天門仙山,向極限巔峰繼續(xù)發(fā)起挑戰(zhàn)。

    2011,值得期待!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