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素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張谷英古村落位于湖南省岳陽縣青山環繞、溪水淙淙的渭洞山區。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古村始祖張谷英公26代子孫繁衍,數千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古村規模宏大、布局巧妙、設計巧奪天工,集建筑藝術、民俗文化、宗親文化、耕讀文化、明清風貌之大成。2001年,張谷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張谷英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相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有三個神秘人結伴而行“由吳入楚”,來到幕阜大山的余脈渭洞山區。這三個人一個姓張名谷英,一個姓劉名萬輔,一個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張谷英懂風水,沿途定盤擇地,遴選取風水,最后被渭洞的奇峻風光所吸引。于是乎,就在這里相中了三塊寶地。按地勢風水,這三塊地一塊主財,一塊主丁,一塊主仕。張谷英任由同伴先挑。劉萬輔選定了主財一塊,期望四季發財,成為豪富之家;李千金選定了主仕一塊,期望步入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所剩一塊主丁的,自然屬于張谷英了。于是,他們各自在自己遠中的風水寶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發的發了財,做的做了官,張氏則成了方圓百里的名門望族,綿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余丁。張谷英的子孫們為紀念這位創業始祖,將其大屋取其名定為“張谷英”。
張谷英村雖歷經滄桑,但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有“當大門”、“王家段”、“上新屋”三棟主體建筑。三棟主體建筑的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圍,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張谷英大屋總建筑面積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間,天井206個。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后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3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筑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于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筑技藝。建筑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石為輔。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墻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睚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一條長廊,廊里鋪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接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多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晴不暴日、雨不濕鞋”。檐內,渾圓的梁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鑲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6人、貢員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學生33人、當代大學生240多人、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目前,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