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內資訊
給新《魅力湘西》提點建議
更新時間:2017-12-09 12:49:01 來源:yxfuhua.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新《魅力湘西》于《魅力湘西》是一個脫胎換骨的嬗變。唯美的舞臺,多姿的布景,豪華的陣容,精彩的演出,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美的享受,不愧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這里,為了使新《魅力湘西》盡善盡美,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卻想提點建議。 在新《魅力湘西》中,主持人語言風格值得商榷。作為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其語言應該詼諧、幽默一點,當然切忌粗俗。該主持人的語言中規中矩,四平八穩,觀眾從主持人身上得不到快樂。尤其是本臺晚會面對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們來到武陵源,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走進《魅力湘西》,是來娛樂休閑的,可作為一臺晚會的靈魂人物——主持人,卻無法滿足觀眾的這種需求。 有兩個細節我也要提出建議。演出節目單有標題明示,這很好,但我認為標題不單單只有漢語,也應該有英語,還應該有韓語(我們境外游客不是韓國人占多數嗎?);像小梯瑪口吞寶劍這種節目,放到室外表演是否更恰當? 而作為一名白族人,我最想說的是關于《白族·馬桑樹兒搭燈臺》這個節目。因為了解白族風俗,因為喜歡桑植民歌,愛聽愛唱“馬桑樹兒搭燈臺”,所以對這個節目的編導有些看法。 首先是舞臺布景與演出內容不搭配,白族的典型民居是“三枋一照壁,四合一天井”的格局,新《魅力湘西》要反映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白族兒女的民風民俗,我認為舞臺布景上要有白族民居方為最好。 其次是演唱,在主旋律開始之初,便是一名女高音在那里展示她的嗓音,這幾嗓子與舞臺的布景及伴舞很不和諧。正式演唱《馬桑樹兒搭燈臺》時,演員也是用的高腔,并且改了調子,從向佐絨,到宋祖英,她們都沒這么唱過(因為我的父老鄉親沒這么唱過),我認為不好。當時的我不是享受,而是難受。《馬桑樹兒搭燈臺》是桑植民歌中的輕音樂,它是抒情的,更是柔美的,從中央音樂大廳到西方維也納,它帶給觀眾的審美印象都是如此。而一旦改了曲調,觀眾就會認為那不是《馬桑樹兒搭燈臺》了。外地來的觀眾在張家界沒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我擔心他們會這么想:桑植民歌是這么個味道,怎么配得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認為,還是要堅持輕音樂的風格,不改調曲,完整地演唱出來,才能讓觀眾真正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 最后是伴舞的與主旋律不協調。舞臺的遠處高唱《馬桑樹兒搭燈臺》這首表達愛情的桑植民歌,舞臺近處卻是雙胞胎姐妹在那里進行雜技表演(當然還有別的伴舞的),雜技表演雖然驚險刺激,扣人心弦,可配上震耳的高音演唱,觀眾是難受的。我認為演唱時,要獨唱,也要有多聲部的合唱作襯托。獨唱的要倚窗,相思,遠眺,才能與“鑰匙不到鎖不開”這種柔情婉轉的演唱內容相匹配。伴舞的用什么肢體語言表達愛情,導演自有高招,伴舞的要營造一個閑散、淡定的氛圍,只是千萬不能伴以驚險的雜技,否則主題不清,混淆視聽。 那么怎么處置這個雜技節目?不如放至雜技節目章節,再配以其它音樂,效果會好得多。 我認為,將桑植民歌的表演定位為“熱血湘西”可能效果更好。《馬桑樹兒搭燈臺》不是說“郎去當兵姐在家”嗎?在演唱完這首民歌后再把紅軍歌謠搬上舞臺,紅色土地的地方特色將更濃、更鮮明,也有助于觀眾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其次,在舞蹈環節,要把白族的仗鼓舞、九子鞭等舞蹈編排進去,讓觀眾欣賞桑植民歌的同時,也能欣賞到桑植白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 新《魅力湘西》之所以能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抓住了、挖掘了唯湘西所特有的東西,突出了一個地域的特色文化。從舞臺表演的角度,希望我的建議能給魅力湘西繼續大做湘西文化特色文章提供一些參考,期望著下次走進魅力湘西時,能欣賞到的是更美的演出。 (本文純屬作者觀點. 不代表本報立場)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推薦信息
- 熱門信息
-
- 田家老院子 [12934]
- 張家界一中高考成績創新高 [5444]
- 關于安張衡鐵路(西安廈門鐵路湖南段)立項勘察的建議 [4665]
- 桑植一中高考再創佳績 [4305]
- 方言劇《故事三下鍋》爆紅 [3866]
- 桑植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765]
- 鸕鶿灣大橋將于今日通車 [2229]
- 雙目失明的湘西11歲“小宋祖英”誓與死神頑強抗爭 [2228]
- 張家界軍分區領導班子調整 [1675]
- “5A戶外”在新起點上邁步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