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动态图_美女写真伦在线播放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_被夫上司持续侵犯7天

市內資訊

王家坪:文化重鎮演繹新傳奇

更新時間:2018-03-19 12:55:34 來源:yxfuhua.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鏗鏘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10月31日,記者一行來到永定區王家坪鎮關水坪村,只見十多名中老年婦女身穿稠布彩衣,掛著腰鼓,翩翩起舞。隨行的鎮武裝部長趙金宏介紹,開展這樣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村里的常態。
  鎮長石之見告訴記者,王家坪鎮位于永定區東南邊陲,自然山水秀美,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俗風情特色濃郁。這里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就像散落在山野里的珍珠,可以俯首拾來。
  不老的風物
  在王家坪鎮,無論是哪個村,哪個寨,都可看到土家吊腳樓。與其它地方成片集中的吊腳樓不同的是,這里的吊腳樓依山傍水,大都單家獨戶,與自然融為一體。更加奇特的是,有多少吊腳樓,就有多少建筑樣式,“雙手推車”、“一字呈龍”、“丁字頭”、“一進單四合井”、“兩進雙重四合井”、“跛子趕羊”等,令人眼花繚亂。掛私檐、粉檐疊脊、扳爪翹角,是這里吊腳樓的重要特征,也是區別其它地方吊腳樓的主要標志。
  副鎮長周琴說:“王家坪鎮的吊腳樓,主要集中在馬頭溪、關水坪、紫荊塔、八家河、橋邊河、泗墩溪、石堰坪等地,初步統計共有2198棟。2007年,世界自然遺產基金會總裁安迪先生考察了王家坪鎮,稱這里的吊腳樓是中國少數民族民居建筑的‘活化石’,世界民居建筑的經典。”
  去看石堰坪的吊腳樓,頗有一番情趣。先是進入一條溪溝,沿著雜草叢生的羊腸小道,爬上山的半腰,然后鉆進一座漆黑的山,眾人手拉手摸索前進,忽然豁然開朗,只見口旁邊是一座木榨坊,放眼望去,四周高山包圍的盆地里,盡是姿態萬千的吊腳樓。
  石堰坪村黨支部書記全建國興奮地說:“我們以吊腳樓資源為依托,正在積極打造土家族民俗文化村,讓國內外客人領略我們土家族奇特建筑的風采。”
  在王家坪鎮,還有一個奇特的景觀,那就是懸棺。位于石堰坪村西北方向上伏溪組上游4公里境內50至10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長2米、高1.2米、深0.6米,相隔距離不等的48座懸棺。因為懸棺形似箱子,被當地人稱為“48口箱子眼”。站在遠處仰望,氣勢壯觀,令人驚嘆。那么,這些懸棺是誰鑿出來的呢?
  全建國介紹,元代《云南志略》、明代《尖檄紀略》均有記載,早在約2500多年前,僰人先祖從四川遷徙至湖南湘西一帶,“人死則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巔崖。”以棺懸高為吉,是僰人獨特的喪葬方式。后來,僰人首領與當時的統治者矛盾逐漸加深,到明朝中后期遭到官方軍隊圍剿,僥幸逃脫的僰人遁入他鄉,隱姓埋名,融入了其他民族。僰人消失了,結束了作為一個單一民族存在的歷史,只留下了這些懸棺供后人憑吊。
  王家坪鎮還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石堰坪村上伏溪組境內有一片古柳林,是賀龍率領的紅軍長征時駐扎過的地方。全建國饒有興趣地介紹,聽長輩們說,賀龍的部隊在柳樹林里宿營,那些土豪劣紳嚇得屁滾尿流,慌忙逃進了深山里。也有平時作惡鄉里的兩個國民黨地方官員,誤以為來的是國民黨部隊,主動跑來向紅軍炫耀欺壓窮苦老百姓的“功勞”,被賀龍下令就地處決。
  記者走進這片古柳林,只見枯木橫七豎八,寄生在古樹上的綠色植物,給深秋的落葉樹林里增添了一絲生機。雜草和腐葉堆集的地上,幾條小路依稀可辨,紅軍當年留下的足跡,已經不可能找到了。物換星移,斯人已去,一番惆悵留心頭。
  流動的風景.
  走進王家坪鎮政府榮譽室里,懸掛的各種獎牌琳瑯滿目。其中,國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石之見自豪地告訴記者:“素有‘九都文化之鄉’美譽的王家坪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這里的民歌,被專家學者稱為 ‘沅澧一絕、三湘奇葩’。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開發公司總裁邁克爾博士贊揚這里的舞蹈是‘原生態之舞’。”
  鎮文化站站長李炎雄介紹,王家坪鎮的民歌種類多達28種,以其優美婉轉、古樸清麗的唱腔,鰱魚咬尾、即興演唱的風格,在民歌的海洋中獨樹一幟。“白日唱歌潤歌喉,睡著唱歌當枕頭,一年四季歌當飯,煩悶全靠歌解愁。”是這里人們愛唱歌的真實寫照。他們上山唱山歌,下地唱薅草歌,生日唱壽歌,結婚唱喜歌,出嫁唱出嫁歌,戀愛唱情歌。即使是老人去世了,大家也要唱著喪歌給老人送行。一代歌仙張桃妹,1958年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民歌匯報演出,在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現年75歲的關水坪村文藝劇團團長龔桂梅,雖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卻能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唱起山歌來,她更是如魚得水。記者請她以黨的政策好為題唱一首山歌,她略加思索,脫口而出:“黨的政策真英明,指引人民向前進,同心協力奔小康,社會和諧萬事興。”
  李炎雄說,王家坪鎮的民族舞蹈,如揚叉舞、草龍燈、存籠舞等,大多是祭祀舞蹈。揚叉舞是王家坪鎮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該舞蹈由遠古看山護莊稼驅趕野獸的一舉一動演化而成,把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融入其中,將勞動者的大悲大喜表現得淋漓盡致。
  記者在關水坪村了解到,村文藝劇團把民歌和民族舞蹈融為一體,編成的表演唱《十勸諸君莫賭博》,產生了很好的教育作用。79歲的村民田開信對記者說:“以前村里有人賭博,看了這個戲后,就再也沒有人賭博了。”
  在王家坪鎮,有一種奇怪的習俗,稱之為“糊倉”。每年插秧時節,大家在插秧過程中,邊插秧邊互相糊泥巴。高潮時,眾人齊向秧田的主人糊泥巴。主人身上被糊的泥巴越多就越高興,因為這意味著今年的陽春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倉里儲的糧食鼠不咬,蟲不蛀,粒粒飽滿,顆顆金黃。
  李炎雄笑著對記者說:“‘糊倉’是王家坪鎮土家族人民喻意豐收的游戲。待到明年的插秧季節,歡迎你們來參加游戲。”
  說到王家坪鎮,就不能不說這里的詩詞歌賦。李炎雄興奮地說:“受前輩文人墨客的影響,這里飽學之士薈萃,詩詞歌賦人才輩出。”
  1986年,王家坪鎮成立了民族文化民間組織“馬頭詩社”,結集出版了《馬頭詩集》。2002年,又成立了“王家坪民族文化藝術學會”,下設“馬頭詩社”、“馬頭歌隊”、“民族藝術團”等12個民族文化組織,成員達800多人,年齡最大的91歲、最小的僅12歲。近幾年,全鎮編印了《山歌向著北京唱》等50余種詩詞歌賦集,出版發行了《馬頭詩集》8卷、《馬頭歌集》5卷、《馬頭山文賦》3卷,另外還有《王家坪的樓》等18套文藝叢書與讀者見面。此外,全鎮創作詩詞歌賦近萬件,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作品1580多篇,并且有多篇作品獲獎。

  美好的未來

  “高舉民族文化強鎮富民大旗,把我鎮建設成為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富有、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對于王家坪鎮的未來,鎮黨委書記郭宏升充滿了信心。
  郭宏升介紹,鎮黨委、政府確立了“突出土家民族特色,實施民族文化立鎮”的發展方向,達到民族文化強鎮、民族文化富民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鎮黨委、政府采取了幾項過硬的措施。實施土家風情城鎮建設帶動戰略,著力打造“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帶動鄉村游文化利旅游產業,形成輻射周邊地區的大湘西旅游文化產業格局;對集鎮2000米商貿舊街實施改造,貼上民族文化的符號;將馬頭溪、石堰坪等地的吊腳樓實行編號造冊,予以重點保護;積極開展民族文化藝術進機關、學校的活動,讓機關工作人員學唱民歌、學跳民族舞蹈,聘請民間藝人給學生上民族文化課,培養民間藝術接班人;舉行“土家農耕文化藝術節”、“土家山歌節”等節慶活動,大力營造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氛圍;全力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做好民族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工作。
  郭宏升說,文化事業發展需要經濟支撐,而經濟發展也需要文化事業作為動力。鎮黨委、政府在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旅游經濟,先后建成了馬頭溪、關水坪、兩河口、紫荊塔4村2500畝椪柑和油菜、花生生態農業觀光長廊,橋邊河500畝花木苗圃基地,石堰坪500畝木瓜藥材基地,汪家埡500畝金秋梨基地,砂子埡、韭菜埡、王家坪3村本底七星椒基地。以安康食品加工廠為龍頭,大力開發本地辣椒食品以及土雞、山菜等旅游食品,給廣大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郭宏升表示,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做好“民族文化搭臺、特色經濟唱戲”這篇文章,借助文化、生態優勢,著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和農業旅游經濟,王家坪鎮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